猫相乳说

· 韩愈
司徒北平王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饮于死母,其鸣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闻之,起而听之,走而救之。衔其一置于其栖,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噫,亦异之大者也。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北平王牧人以康,罚罪以平。国事即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融融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愈时获幸于北平王,客有问王之德者,愈以是对。客曰:“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既已,因叙之为《猫相乳说》云。
拼音

译文

司徒北平王家里,有(两只)(在)同一天产子的母猫,其中一只母猫死了。(它)有两只幼仔在吃死去的母猫的奶,(因为吃不到奶)幼仔嘶叫得非常悲哀。另一只母猫正在哺乳自己的孩子,好像听到了幼仔的叫声,(它)站起来倾听,跑过去过去救它们。(母猫)叼着其中一只(幼仔)放在自己的窝里,又去(叼另一只),返回来给这两只幼仔喂奶,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噫,(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猫是人养的畜生,不是本性就懂得仁义的,(这只母猫的举动)难道不是被蓄养它的人感召的结果吗!北平王治理人民,使他们平安康乐,惩罚犯罪的人,使他们得到公平。国家大事处理得当,家道得以推行,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儿子的样子,兄长像兄长的样子,弟弟像弟弟的样子,融洽和谐,对待外人就像对待家人,一家人团结得像是一个人。像这样,他感化招致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那时正有幸被北平王赏识,有个客人问(我)北平王的德行,我就对他讲了这些。客人说:“薪俸、官位、富贵是每个人都很想得到的,(但)得到它的难度,(还)不如保住它的难度(大)。靠功勋得到了,有可能因为道德(败坏)而失去;本人得到了,有可能被子孙败毁。如今(看)(北平王)功德这样(高),吉祥和幸福这样(多),就可以明白他能很好地保住这些了。”既然明白了,(我)就作这篇《猫相乳说》来说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司徒北平王:指马燧(suì) ,唐德宗时官至司徒,封北平郡王。
  2. :喂养。
  3. :窝。
  4. 人畜(xù):被人所豢养。
  5. 牧人以康:治理百姓使得百姓安乐。牧,治理。
  6. 融融如:和睦融洽的样子。
  7. 祥祉(zhǐ):吉祥福分。

翻译

司徒北平王家里,有几只在同一天产子的母猫,其中一只母猫死了。它的两只小猫在已死的母猫身旁嗫嚅,叫声十分哀伤。另外一只正在哺乳自己孩子的母猫,好像听到了小猫的叫声,站起来倾听,然后跑过去救它们。它叼起一只小猫放在自己的窝里,又回去叼另一只,回来后给这两只小猫喂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唉,这真是太奇异了。猫,是被人豢养的动物,并非天生就懂得仁义,这大概是被主人的品德所感化了吧!北平王治理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处罚罪人公正公平。国家大事处理完毕后,家中也遵循伦理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融洽,对待外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一家人团结得就像一个人。这样看来,母猫做出这样感人的事,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我当时有幸受到北平王的礼遇,有客人问起北平王的德行,我就把这件事讲给他听。客人说:“俸禄、地位、富贵,这是人们非常渴望得到的,但得到它们的艰难程度,比不上守住它们的艰难程度。靠功绩得到了,却可能因没有德行而丧失;靠自身努力得到了,却可能在子孙手中失去。现在北平王有这样的功德,又有这样的吉祥福分,就可以明白他是善于守住这些的。”说完这些,我便记述下来,写成了《猫相乳说》。

赏析

这篇短文借猫相乳的奇事,赞扬了北平王马燧的高尚品德。作者由母猫本无仁义之心,却能在北平王家中做出如同人般仁义之举,巧妙联想到北平王治理国家、持家有道,因其自身的贤德使得家中上下和睦,连畜养的猫也受其感化。文中叙事简洁明晰,以猫事开篇,自然引出对北平王德行的议论 ,通过客之口对北平王善于守成进行评价 ,深化了主题。文章虽篇幅短小,但立意深刻,托物寓意,借猫事说人事,于平淡中见新奇,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佳作。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