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注释
- 讽读:诵读。
- 辱致来简:承蒙您送来书信。辱,谦辞,表示承蒙。致,送达。简,书信 。
- 殷勤:情意恳切。
- 寡和:意思是与自己观点或行为一致的人少。源于“曲高和寡”。
- 无徒:没有同伴;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 唱:倡导、宣扬。
- 秉笔之徒: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的人。
- 逢掖之列:指儒生群体。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借指儒生。
- 洽通:融洽沟通。
- 荐能:推荐有才能的人。
- 汩(gǔ)没:埋没,沉沦 。
- 缺然:不足的样子。
- 伥伥(chāng chāng):无所适从的样子。
- 呫呫(chè chè ):低声细语。这里形容在低位小声说话。
- 偃仰骄矜:随意傲慢。偃仰,俯仰,这里指行为随意。骄矜,骄傲自大 。
- 树势:形势。
翻译
二十八日,宗元陈述:前些时候承蒙您送来文章,我诵读了好几天。又承蒙您送来书信,让我获益良多。然而我私下观察您之所以情意恳切地表达文章旨意,难道不是因为深感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太少而愤懑,因为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而叹息,内心的情怀难以抑制,所以向我倾诉吗?像我又能做什么呢!再说士人向主管部门求取功名,有的凭借文章,有的凭借品行。有才能的人被称赞,不用担心没有成就。您的文章,左冯翊崔公已经先宣扬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因此对您更加敬重;您的品行,汝南周颖客也已经先宣扬了,儒生们也因此对您增添了倾慕之情。像这样,您获得很高的声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又有什么忧愁的呢?
古代的做法是,上级能广泛了解下面的情况,下面的人能信任上级,上下融洽沟通,这样推荐有才能者的事就能施行。所以天子选拔适宜做天子的人,把他举荐给上天;诸侯选拔适宜做诸侯的人,把他举荐给天子;大夫选拔适宜做大的人,把他举荐给国君;士人选拔适宜做士的人,把他举荐给主管部门。举荐给上天的,像尧舜这样的人;举荐给天子的,像周公等人 ;举荐给国君的,像鲍叔牙、子罕、子皮这样的人;举荐给主管部门并且专享举荐美名的,我没有听说过,这确实很难做到。古代尚且困难,何况现在呢?只是不能与您共同生活在中古时代,进取时相互支援,退隐时相互救助。如今生在今世,即使像王林国、韩长孺再生,也不能帮您用力援引而不招来讥笑,何况我这样见识短浅的人呢!如果您要让我在您身边奔走效命,驱使我做点事情,我会尽力秉持平素的情谊,不敢说疲惫。
唉!当初我立志求学,极其自尊自大,很羡慕古代那些大有作为的人。但如今沉沦至今,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深知早就没有达到原来的期望。往大了说不能与贤明之人交往,通达道德品行,把孔子的光辉延续给后人;其次不能磨砺自己的才能,建立功业,让百姓获得太平,留下不朽的名声。退而处于下位,无所适从,在低位小声说话。行为随意傲慢,谈论别人的长短,这不是要遭受先圣的责罚吗?这实在是我不得已,是形势所造成的啊。《谷梁传》说:“心意已经相通,但名声没有传扬出去,这是朋友的过错。”大概举荐贤能、宣扬美善,圣人是不会反对的。何况您有文章才华和美好品行,已经有人宣扬您了,接续这个声音为您宣扬,我怎敢缺失这份责任呢!至于其他关于出仕或退隐的说法,您就根据时势来观察决定吧。话不详尽,宗元陈述。
赏析
这篇书信体散文展现了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学家深厚的思想底蕴与情感世界。信件开篇对元公瑾来文及书信表达了感谢,之后针对元公瑾仕途相关的困惑进行回应。文中以古代荐能制度为例,指出其上下通达的理想模式与当下困难现实的差异,含蓄地表达出对当时举荐环境的感慨 。通过自我反省——回顾自己志向未酬、如今现状不如意的经历,进一步拉近与元公瑾的情感距离。同时,表明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愿意尽力为对方宣扬的心意,劝勉元公瑾审时度势、决定去留。整体文字情感真挚,说理委婉,既展现了当时文人对士途的执着和迷茫,又体现出柳宗元对朋友真诚关切之情,文风朴实又深沉,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复杂的心态和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