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告知巴郡、蜀郡太守:周边少数民族不顺从朝廷搞对立,却没有受到军事打击已经很长时间了,还时常侵犯边境,使官吏劳苦。当今皇上登位,体恤安慰天下百姓,团结稳定中原内地,然后发动并派出军队到北方征讨匈奴。匈奴王恐惧,拱手屈服,下跪求和。康居等西方属国,即使需要中介语言翻译才能沟通,也请求来朝廷庆贺,毕恭毕敬地跪拜进献贡礼。于是转移军队东征,致使闽越王被弟弟杀掉;又乘势向右攻下南越,南越王派太子来朝廷作人质。南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君长不断效力进贡,不敢懈怠,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人人仰慕倾心,竞相争先归顺,都想被使唤;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很严重,不能亲自来朝拜。不顺从的已被讨伐,然而表现好的还没奖赏,所以派中郎将唐蒙去礼节性访问西南各少数民族君长。在巴郡、蜀郡征招士兵各五百名,只是去搬运作为礼品的财物和保卫使者以防意外,并没有军事行动和投入战斗的忧患。现在听说他却启用了军事法则,使青年惊惧,老人忧虑;州县又擅自派人去转运粮食和缴纳物。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旨意。另一方面,应征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杀,这表明他们缺乏作普通百姓的品德。
边境地方的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都拿上弓箭骑马奔赴,或扛着武器跑来,汗水不断线淌流,还唯恐落后。他们顶着刀口,冒着飞箭,义无反顾,还主动献计献策,计策也神速见效,人人心怀愤怒,如报个人仇恨。难道他们喜欢死讨厌生,不是中国籍的人,与巴蜀的人不同一个皇上吗?是他们考虑得深远,因而乐意尽老百姓的义务。因此有人立了功,得到封官职、授爵位的凭证,生前当公侯,住豪宅,死后留美名扬后世,传封地给儿孙。他们做事很忠实敬业,然后才能当官享受安乐,名声永远流传,功勋显著,永不磨灭。因此贤人君子肝脑涂原野,膏血润野草也不逃避。现在干点儿搬运礼品到南方的差事,就自杀或逃跑被杀,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还影响到父母也受羞耻,被天下人嘲笑。人的胸怀见识相差岂不是太远了吗?然而这不只是应征人的罪过,父兄教育没有率先垂范,子弟遵循教导就不会严谨,就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纯朴诚实,那些人被处罚、杀头,不也是应该的吗?
当今皇上忧虑使者唐蒙和郡县官吏像上述那样,担心不成器的愚民又是如此,所以派亲信使者把征招士兵的事明确告诉百姓,顺便用自杀逃跑是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来斥责他们,用没教育好的过失来责怪乡村小吏。现在正值农忙时期,不想轻易召集人众,给农民添麻烦,已经亲自会见附近县的人,还担心远处高山深谷的人不能普遍知晓。这檄文一到,赶紧下发各县,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希望不要疏忽。
注释
此文载《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四,《艺文类聚》卷五八。喻,《汉书》作“谕”。
辑安:和安,使……和安。
北征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125年(武帝元朔四年)春,以卫青为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六七百里,围左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次年春,卫青再出定襄数百里。其夏,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同时使博望侯张骞及李广出右北平击左贤王。此后又多次出击,匈奴远遁,“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
单于:匈奴的君王。
交臂:古人表示听命服从的手势。略如后人拱手。《战国策·魏策》:“魏不能支,交臂而听楚。”又《韩策》,“今大王西南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受事:臣服。
康居:古西域国名。
重译:经中介语辗转翻译。
稽首:最恭敬隆重的跪拜礼,叩头至地,为九拜之首。来享:来献,来进贡。《诗经·商颂·殷武》:“莫不敢来享。”郑笺:“享,献也。”《汉书》颜师古注:“来入朝觐,豫享祀也。一曰:享,献也,献其国珍也。”
右:往右,向右。汉军东伐闽越,后至南越番禺(pānyǘ),故言右。吊:抚谕,攻取。番禺:在今广州市。
太子入朝:《史记·南越列传》:“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赵)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
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居今四川宜宾附近市县及滇东北一带。
效:效力。贡职:履行进贡的义务。
喁(yóng)喁然:众人向慕的样子。
自致:亲自致意。
中郎将:指唐蒙。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唐蒙上书言通夜郎事,许之,拜为中郎将,使往通夜郎。宾:以宾位礼侍,是委婉说平定。《汉书补注》王先谦曰:“上言为善者未赏,下言奉币,则此谓宾礼之也。”
发:征招,招募。
奉:通“捧”,搬运。币:珠玉、黄金、刀布(货币)。《管子·国畜》:“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帛:丝织品。
不然:谓不测之事。
发军兴制:《史记》“索隐”引张揖曰:“发军,谓发三军之众;兴制,谓起军法,诛渠帅也。”又,《史记会注考证》引徐鸿钧曰:“案,军兴是汉法名。《周礼·地官旅师》‘平颁其兴积’,郑氏注云:‘县官征物曰兴,今云军兴是也。’据此,军兴不当析读。”此备一说。
当行者,正被征用的人。自贼杀:自杀,残害杀戮自己。
烽:烽烟。燧:烽火。燔:燃。《史记》“索隐”云:“烽见敌则举,燧见敌则焚;烽主昼,燧主夜。”
旋踵:转身,喻时间短。句谓计策很快见效。《新唐书》卷一〇三:孙伏伽上书曰:“陛下举晋阳,天下响应,计不旋踵,大业以成。”
编列之民:编入户籍之民。
剖符:帝王分封诸侯,分剖符节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以为凭信。
析珪:与上互文,以玉作信物。
通侯:爵位名。原称彻侯,避武帝讳改。
东第:甲第,豪宅。
抵:至,当。
相越:相去。
行者:被征用的人。
让:责。三老孝悌:汉时乡村小吏。《汉书·文帝纪》:“文帝十二年诣曰:‘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导民焉。’”
田时:农忙季节。
重:以……为重,重视,不轻易做。
道:民族杂居的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自擅:擅自行动,自作主张。
-
存抚:安抚,慰问。
-
辑安:和睦安定。辑,和睦。
-
交臂受事:拱手表示愿意臣服。
-
重译请朝:通过多重翻译来请求朝见。表示远方国家诚意朝贡。
-
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
来享:前来进贡。享,进贡。
-
右吊番禺:指汉朝声威及于南方。吊,慰问。番禺,古地名,在今广州一带。
-
僰(b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
-
效贡职:履行进贡的职责。效,呈献,献出。
-
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
喁喁(yóng)然:众人向慕的样子。
-
自致:自己到达。致,到达。
-
宾之:以宾客之礼相待。宾,以……为宾。
-
警惧子弟:使子弟感到惊慌害怕。警,使……警觉。
-
转粟运输:转运粮食。
-
自贼杀:自杀。贼,伤害。
-
摄弓:张弓持弓。
-
荷兵:扛着兵器。荷,扛,担。
-
计不旋踵: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不犹豫不决。
-
剖符之封:朝廷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以示信用和恩宠。
-
析珪之爵:指封官受爵。珪,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
通侯:秦汉时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称彻侯、列侯 。
-
东第:指显贵者的住宅。
-
佚:同“逸”,安逸。
-
谥:谥号,这里指被认为。
-
三老孝悌:地方掌教化的乡官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
-
亟:赶快,急忙。
翻译
告知巴蜀太守:蛮夷擅自行动,不去征讨已经很久了,他们时常侵犯边境,使士大夫们辛苦操劳。陛下登基后,安抚天下,使中原和睦安定,然后起兵出征,向北攻打匈奴。匈奴单于恐慌害怕,拱手称臣,屈膝求和。康居等西域国家,通过多重翻译辗转请求入朝,恭敬地前来进贡。接着调兵东进,闽越内部互相攻伐;势力到达南方番禺,南越太子入朝称臣。南夷的君长,西僰的首领,一直都履行进贡的职责,不敢懈怠,殷切盼望都争着归附朝廷,愿意做汉的臣民;但因路途遥远,山川险阻幽深,不能亲自来朝廷。那些不顺服的人已经被诛杀,而做好事的人却没得到奖赏,所以派遣中郎将前往以礼相待,征调巴蜀民众各五百人,让他们去送财物,保卫使者不受侵扰,并没有战争之事,战斗的忧患。如今听说竟动用军事法令,让子弟们惊恐慌惧,令长老们忧虑,郡里又擅自转运粮食,这些都不是陛下的本意。该去服役的人有的逃跑甚至自杀,这也不是人臣应有的节操。
边境的士兵,一听到烽火点燃,就张弓提刀奔跑,扛着兵器疾行,汗水接连不断,只怕落在后面;迎着锋利的刀剑,冒着如雨的飞箭,义无反顾,毫不犹豫,人人心怀愤怒,就像要报自家的仇恨一样。难道他们愿意死而厌恶生,不是编入国家户籍的百姓,跟巴蜀之民不是同一个君主吗?他们深谋远虑,急于为国家解难,乐于尽人臣的义务。所以他们能得到剖符封侯,获得析珪的爵位,官位做到通侯,住在显贵的宅第中,去世后能给后世留下显赫的名号,把封地传给子孙。他们行事非常忠诚恭敬,居官安闲快乐,名声流传无穷,功业昭著永不磨灭。因此贤能的君子,即使肝脑涂地洒在中原,鲜血滋润荒野小草也在所不辞。如今只是运送财物去南夷服役,就有人自杀,有的逃跑被处死,死得毫无名声,被认为是极其愚蠢的,羞耻连累父母,被天下人嘲笑。人与人之间的度量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然而这不仅仅是那些出行者的罪过,父兄教育不先行,子弟行为不检点,寡廉鲜耻;也是由于社会风气浅薄不淳厚啊。他们遭到刑罚杀戮,不也是应该的吗!
陛下担心使者和有关官员像那样行事,哀怜那些不成才、愚昧的百姓如此行为,所以派使者告知百姓征发士卒的事情,趁机责备他们因不忠而导致的死亡罪过,指责三老和孝悌之人教化不力的过错。如今正是耕种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多烦扰百姓,陛下已亲自巡视附近各县,担心偏远溪谷山地的民众不能都知道。檄文一到,赶紧下达各郡县,使大家都知道陛下的心意,千万不要忽视。
赏析
《谕巴蜀檄》这篇文章辞采华美,气势充沛。司马相如开篇便讲述了当时国家的形势,说明朝廷对蛮夷的宽宥和仁德,以及对远方归附者的接纳,展现了大汉的声威。接着谈到此次征调巴蜀民众的本意并非是去打仗,而是送财物、保卫使者,以此澄清误会,让百姓理解朝廷的意图。然后通过将边境士兵与逃跑自杀的民众进行对比,突出边境士兵的忠诚尽责和不顾生死,谴责那些逃跑自杀者的寡廉鲜耻、不忠不义,同时也指出父兄教育缺失和社会风气不佳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文末强调陛下对百姓的关怀和担忧,以及对此次传达旨意的重视。整体逻辑严密,情理兼备,先以威服人,再以情感人,最后以理服人,其目的在于安定巴蜀民心,纠正当地误会,树立朝廷形象,在司马相如众多作品中是一篇展现其政治智慧与文学才华相结合的典型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