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注释
- 韩魏公:指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封魏国公。
- 清远:清旷高远。
- 土风:地方风俗。
- 厚善:淳厚善良。
- 闾巷:里巷,借指民间。
- 王元之:即王禹偁(chēng),北宋文学家。
- 蕲(qí)州:地名。
- 家艰:家中有艰难的事,这里指守丧。
- 宿昔之契:往日的情谊。
- 奉议郎:文散官名。
- 公素:人名。
翻译
黄州的山水清旷高远,地方风俗淳厚善良,这里的百姓没有太多的奢求也不相互争斗,这里的士人安静且有文采,质朴却不鄙陋。即使是里巷中的普通百姓,也知道尊重和爱戴贤能之人,会说:“我们州虽然偏远狭小,但王禹偁、韩琦,曾在这里居住过。”并以此向四方之人夸耀。王禹偁从黄州迁到蕲州,在蕲州去世,但世人提起王禹偁,必定会说黄州,而黄州人也会说“我们的王禹偁”。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而黄州人思念他从未忘记,以至于为此写诗。那贤人君子,是天下用来留给百姓的,是天下所共有的,而黄州人却独自把他们当作荣耀,难道是黄州人尊崇道德喜爱道义,与其他地方特别不同吗?还是韩琦和王禹偁与黄州的人民,有着往日的情谊,这不可知晓。王禹偁作为郡守,对百姓有恩德,百姓怀念他而不忘记是当然的。韩琦是因为家中有丧事,跟从他哥哥居住罢了,百姓怎么能自己知道这些呢?《诗经》说:“有文采的君子,如同金锡,如同圭璧。”金锡圭璧在哪里,瓦片石头草木都能被它的光芒泽被,何必一定要被使用呢?奉议郎孙贲字公素,是黄州人,而客居他乡。韩琦对他了解很深,大概是所说的教授书记之类的人。而我苏轼也是韩琦的门人,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五年,整治东坡,建造雪堂,大概将要在这里终老,那也算是黄州人了。于是一起临摹韩琦的诗并刻在石头上,来作为黄州人无穷无尽的思念。而我们两个人,也或许可以借此而不忘记吧?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记。
赏析
这篇文章先对黄州的山水、民风、人民对贤人的尊崇进行了描述,突出了黄州独特的魅力。接着提到王禹偁和韩琦在黄州的经历以及黄州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通过对比展现出黄州百姓对贤德之人的敬仰之深。苏轼感慨贤人君子是天下共有,而黄州人的这份特殊情感令人思考。文章表达了黄州人对韩琦的尊重、怀念以及苏轼对韩琦的敬意,也体现了苏轼对黄州的特殊情感和在此地生活的感悟。全文文笔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