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夫贤人君子,天下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韩魏公:指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封魏国公。
  • 清远:清旷高远。
  • 土风:地方风俗。
  • 厚善:淳厚善良。
  • 闾巷:里巷,借指民间。
  • 王元之:即王禹偁(chēng),北宋文学家。
  • 蕲(qí)州:地名。
  • 家艰:家中有艰难的事,这里指守丧。
  • 宿昔之契:往日的情谊。
  • 奉议郎:文散官名。
  • 公素:人名。

翻译

黄州的山水清旷高远,地方风俗淳厚善良,这里的百姓没有太多的奢求也不相互争斗,这里的士人安静且有文采,质朴却不鄙陋。即使是里巷中的普通百姓,也知道尊重和爱戴贤能之人,会说:“我们州虽然偏远狭小,但王禹偁、韩琦,曾在这里居住过。”并以此向四方之人夸耀。王禹偁从黄州迁到蕲州,在蕲州去世,但世人提起王禹偁,必定会说黄州,而黄州人也会说“我们的王禹偁”。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而黄州人思念他从未忘记,以至于为此写诗。那贤人君子,是天下用来留给百姓的,是天下所共有的,而黄州人却独自把他们当作荣耀,难道是黄州人尊崇道德喜爱道义,与其他地方特别不同吗?还是韩琦和王禹偁与黄州的人民,有着往日的情谊,这不可知晓。王禹偁作为郡守,对百姓有恩德,百姓怀念他而不忘记是当然的。韩琦是因为家中有丧事,跟从他哥哥居住罢了,百姓怎么能自己知道这些呢?《诗经》说:“有文采的君子,如同金锡,如同圭璧。”金锡圭璧在哪里,瓦片石头草木都能被它的光芒泽被,何必一定要被使用呢?奉议郎孙贲字公素,是黄州人,而客居他乡。韩琦对他了解很深,大概是所说的教授书记之类的人。而我苏轼也是韩琦的门人,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五年,整治东坡,建造雪堂,大概将要在这里终老,那也算是黄州人了。于是一起临摹韩琦的诗并刻在石头上,来作为黄州人无穷无尽的思念。而我们两个人,也或许可以借此而不忘记吧?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记。

赏析

这篇文章先对黄州的山水、民风、人民对贤人的尊崇进行了描述,突出了黄州独特的魅力。接着提到王禹偁和韩琦在黄州的经历以及黄州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通过对比展现出黄州百姓对贤德之人的敬仰之深。苏轼感慨贤人君子是天下共有,而黄州人的这份特殊情感令人思考。文章表达了黄州人对韩琦的尊重、怀念以及苏轼对韩琦的敬意,也体现了苏轼对黄州的特殊情感和在此地生活的感悟。全文文笔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