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州淮云院记

· 牟巘
余曩屡游姑苏,居多名刹,如大慈、北禅,乃东晋处士戴顒故居,皮日休、陆龟蒙尝避暑赋诗其间;如虎丘,乃吴王阖闾墓,金宝之气化为虎,据墓上,俄化为石,道旁有试剑石,又有剑池,引水以澹大众。他如灵岩穹巃之类,尚多有之。今崑山淮云院,盖顾君信所刱也。顾为淮海崇明之钜族,其上世曰德者至元辛卯来居吴之太仓,庚子,命诸子营菟裘以老,久乃得之古塘之后泾,泾之北清旷平远,绵亘百里,东临沧江,西搰岩阜,真一方胜处,亀乃墨遂营宅,兆建庵庐,僧可通丁未长至日因扫松胥会庵次共图兴刱师祖正庭,为求檀施浮江而来者,辄受业焉。正庭始欲迁永宁,信以淮淛异处,难之曰:与佛有缘,不若开山刱始之为愈正庭可之。县曰:佛道如云之在天,无住亦无不住。遂额以淮云间,于教所如其请,顾德捐己产为倡兄建大殿,自造山门,而朱长者邦富刱华严经阁香积厨,则正庭为之,不四三年一切皆备。昔也榛莽荒芜,今也丹碧辉耀。见者色然,莫不起敬,真无负获持之令旨矣。虽然,传业嗣事又在,其子若孙,尚勉之哉,夫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三千大千一切恒河沙佛世界,皆在被冒沾濡中尚何淮淛之异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nǎng):以往,过去。
  • (chà):寺庙。
  • 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 戴顒(yóng):人名。
  • 皮日休(公元838—883):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8年,卒于公元883年。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 陆龟蒙(?—公元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
  • 阖闾(hé lǘ):姬姓,名光,春秋末期吴国君主。
  • 穹巃(qióng lóng):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 钜族(jù zú):豪门大族。
  • 考德者:指顾君信的先辈顾德。
  • 至元辛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 庚子:1291 年的次年,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
  • 菟裘(tù qiú):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 (jīng):河流。
  • (hú):挖掘。
  • (guī):同“龟”,该字在文中疑为“顾”之误。
  • (bǔ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这里指选择。
  • 墨遂:原意是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这里引申为规划、筹划的意思。
  • 庵庐:草屋。
  • 僧可通:僧人名字。
  • 长至日:指夏至。
  • 胥会:聚集。
  • 师祖正庭:师祖名正庭。
  • 檀施(tán shī):施主向寺院施舍财物。
  • 受业:接受教诲,这里指接纳为弟子。
  • :匾额,这里作动词,意为题写匾额。

翻译

我过去多次游历姑苏,居住过许多著名的寺院,比如大慈寺、北禅寺,那是东晋处士戴顒过去的居所,皮日休、陆龟蒙曾在那里避暑并作诗;比如虎丘,那是吴王阖闾的墓地,墓中的金宝之气化为老虎,盘踞在墓上,不久又化为石头,道路旁有试剑石,还有剑池,引水流来供大众使用。其他像灵岩山那样高峻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今昆山的淮云院,是顾信所创建的。顾氏是淮海崇明的豪门大族,他的先辈顾德在元朝至元辛卯年来到吴地的太仓,庚子年,吩咐几个儿子寻找一个养老的地方,很久之后才在古塘后面的泾河找到。泾河的北面空旷平坦,绵延百里,东边临近沧江,西边有挖掘过的山岩土山,确实是一个优美的地方。顾信于是规划营建住宅,开始建造庵庐,僧人可通在丁未年夏至日因为打扫松树而聚集在庵中,共同商议创建寺院。师祖正庭,为了寻求施主的施舍而渡江而来,人们就拜他为师。正庭起初想要迁到永宁,顾信认为淮海和浙江是不同的地方,为难地说:与佛有缘,不如开山创建更好,正庭同意了。县令说:佛道就像云在天上,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也并非没有停留之处。于是题写匾额为“淮云”,按照他的请求在教所命名。顾德捐献自己的产业带头建造大殿,自己建造山门,而朱长者邦富创建华严经阁和香积厨,则是正庭负责的,不到三年一切都准备好了。过去这里是杂草丛生、荒芜的地方,现在却是朱红色和青绿色交相辉映,光彩夺目。见到的人都为之动容,无不产生敬意,真是没有辜负扶持佛教的旨意啊。虽然如此,传承事业、继承事务还在于他的子孙,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啊。那云从石头上冒出一点点,转眼间就会聚合在一起,不到一个早晨,雨水就会洒遍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恒河沙数的佛世界,都在被滋润的范围之中,哪里还有淮海和浙江的区别呢?

赏析

这篇文章记录了昆山淮云院的创建过程和背景。作者先列举了姑苏的一些名刹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淮云院的出现做铺垫。然后详细叙述了淮云院的创建者顾信及其家族的情况,以及寺院创建的经过,包括选址、规划、建造等过程。文中描述了寺院从荒芜到辉煌的变化,展现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努力。最后,作者强调了传承事业的重要性,并以云雨的比喻表达了佛教的广大和包容。文章语言流畅,叙述详细,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意。

牟巘

巘字献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学士子才之子,擢进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应龙,咸淳进士,元初起教授陵阳州,以上元簿致仕。当宋亡时,献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应龙遂以文章大家见推于东南。是时宋之遗民故老,伊忧抑郁,每托之诗篇以自明其志。若谢皋羽、林德阳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其他仇仁近、戴帅初辈,犹不免出为儒师,以升斗自给。献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缁。元贞、大德之间,年在耄耋,岿然备一时文献,为后生之所矜式。所著《陵阳集》若干卷,次子帅府都事应复所编,国史编修程端学为之序。谓其出处有元亮大节,正不当徒以诗律求之也。 ► 4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