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得书帖

· 苏轼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扰乱,进退不皇。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拼音

注释

不意:不料。遽至于此,竟至于此。此处表示忽然去世。 伯诚:据本帖,知是陈慥之长兄。《东坡全集》卷八一《与杨元素八首》之七:“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伯诚亲弟。”此处“州界”指黄州。又《东坡全集》卷三九《陈公弼传》:“公讳希亮,字公弼,姓陈氏,眉之青神人。”“仕至太常少卿,赠工部侍郎。娶程氏,子四人:忱,今为度支郎中;恪,卒于滑州推官;恂,今为大理寺丞;慥,未仕。”按,古以“伯”为长,又《说文解字》:“忱,诚也。”据名、字相表之理,则知伯诚即陈忱之字。 哀愕:哀伤惊愕。 百未一报:指才德杰出,未得功名福禄之报。 笃:厚。 知照:此表示相知关爱。 门户付嘱之重:将家庭的重担讬付。 成立:成年、而立之年。 皇:通“遑”。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杜预注:“皇,暇也。言有大丧,多不暇。” 举挂:举哀挂孝。 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不意:不料,没想到。
  • 遽(jù):仓促,突然。
  • 哀愕:悲伤惊愕。
  • 令德:美好的品德。
  • 百未一报:百分之一都没有回报。
  • 季常:陈季常,人名。
  • 笃:忠实,一心一意。
  • 相知照:相互了解、照应。
  • 生意:生存的意念。
  • 付嘱:托付嘱咐。
  •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
  • 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翻译

苏轼启:有人带来了书信。没想到伯诚突然到了这种地步,我悲伤惊愕不已。他杰出的才能和美好的品德,百分之一都没有回报,就到这地步了吗?季常对兄弟感情深厚,而对伯诚尤其相互了解照应,想必听说后会没有了生存的意念。如果不是向上考虑到家族托付嘱咐的重要,向下想到三个孩子都还没有成人立事,任性而为,不知返回正轨,那么朋友的忧虑就不可估量了。希望您能深刻明白生死聚散的常理,体悟到忧伤悲哀没有益处,释然并自我勉励,以成就远大的事业。我苏轼承蒙您深厚的交往照应,所以才说出毫不避讳的话,一定请深刻体察。本来想要马上前去当面安慰,又怕在悲哀中反而更加扰乱您,进退都感到不安。只希望您千万要宽心,不要忽视我的这些话。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次下拜。知道二十九日举行葬礼,不能去哭祭他的灵位,愧疚辜负千万分!千万分!送一担酒,请求为他祭奠一次。痛苦啊!痛苦啊!

赏析

这封书帖表达了苏轼对伯诚去世的悲痛与惊愕,同时也对季常表示担心,希望他能认清生死常理,不要过度悲伤,要自我勉励。体现了苏轼对朋友的真挚关怀与宽慰。语言朴实而真挚,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从文字中能感受到苏轼重情重义,对逝者的惋惜以及对生者的担忧与鼓励。整体情感深沉凝重,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