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
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
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
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
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
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
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
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耒(lěi):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 欧阳公:指欧阳修。
- 蔡公:指蔡襄。
- 曾侯:指曾安止,曾任耒阳令。
- 儋州:指苏轼,他曾被贬儋州。
- 耒阳令:耒阳县的县令。
- 多稼:种植作物很多。
- 等差:等级次序。
翻译
欧阳修曾谱写西都的花卉,蔡襄也记载北苑的茶叶。对农事功劳最大的却不予以记录,就好像舍弃儒家六经而尊崇诸子百家。曾安止奋力谱写众多庄稼,苏轼读完后深深慨叹。一篇关于秧马的记载传于海内,农器的名称和数量才开始萌芽。如今县令您接着谱写多么刚健啊,将古今一一分辨出等级次序。我如今八十岁回归怀抱耒耜,两本书拿到手高兴得没有边际。神农的学问不能荒废,能让末世的风俗惭愧于浮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曾安止编写禾谱和农器谱的赞赏。开头以欧阳修和蔡襄作对比,指出他们专注于花和茶,而忽视了农事的重要性。曾安止谱写多稼则具有重要意义。诗中肯定了曾安止的贡献和作品的价值,也强调了神农之学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农事的重视,以及对不重视农事这种末俗风气的批判。陆游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农事、知识传承的独到见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