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长斋诗

· 支遁
炎精育仲气,朱离吐凝阳。 广汉潜凉变,凯风乘和翔。 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 四部钦嘉期,洁己升云堂。 静晏和春晖,夕阳厉秋霜。 萧条咏林泽,恬愉味城傍。 逸容研冲赜,彩彩运宫商。 匠者握神标,乘风吹玄芳。 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 亹亹维摩虚,德音畅游方。 罩牢妙倾玄,绝致由近藏。 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 掇烦练陈句,临危折婉章。 浩若惊飙散,囧若挥夜光。 寓言岂所托,意得筌自丧。 沾洏妙习融,靡靡轻尘亡。 萧索情牖颓,寥郎神轩张。 谁谓冥津遐,一悟可以航。 愿为游游师,棹柂入沧浪。 腾波济漂客,玄归会道场。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炎精:指太阳。
  • 仲气:仲夏之气,五月为仲夏。
  • 朱离:古代少数民族乐名,此处借指节气。
  • 凝阳:凝聚阳气。
  • 广汉:广阔的天空。
  • 凯风:南风。 (kǎi)
  • 令月:美好的月份,指五月。
  • 四部:佛教把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加上杂藏,合称四部。这里指信众。
  • 清斋:素食,吃素。
  • 静晏:安静。
  • 逸容:闲适的容貌。
  • 冲赜:深奥精微。 (zé)
  • 彩彩:绚丽貌。
  • 宫商: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借指音乐。
  • 匠者:这里指得道高僧。
  • 神标:神奇的目标准则。
  • 渊汪:深邃广大。
  • 婉婉:和顺貌。
  • 亹亹 (wěi wěi):勤勉不倦貌。
  • 维摩:维摩诘,佛教人名。
  • 德音:美好的声誉。
  • 倾玄:趋向玄理。
  • 绝致:极高的造诣。
  • 略略微容简:大致、简略地让形容简约。
  • 八言:指《维摩经》中的要义,此经有居士八言妙义等。
  • 道纲:佛法要义。
  • 掇烦练陈句:去除繁琐提炼旧句。
  • 临危:面临危境考验等。
  • 折婉章:矫正曲折的文辞等意思。
  • 惊飙:狂风。
  • :明亮。 (jiǒng)
  • 寓言:有所寄托之言。
  • 意得筌自丧:意思是悟得真意则言词等就不重要了,源自 “得鱼忘筌”。
  • 沾洏:泪流貌,这里指沉浸。 沾洏 (zhān ér)
  • 妙习融:精妙的修行融合。
  • 靡靡:渐渐。
  • 轻尘亡:比喻烦恼消除。
  • 萧索情牖颓:指情感如窗户般萧索衰败。 (yǒu)
  • 寥郎神轩张:指精神如敞开的轩敞之处般开朗。 :通“朗” 。
  • 冥津:佛教所说的生死境界。
  • 一悟:一旦开悟。
  • 游游师:指引导众人超脱生死苦海的导师。
  • 棹柂:划船工具,代指划船。 (zhào); (duò )

翻译

太阳孕育着五月间仲夏的气息,节气凝聚让阳气更为充足。广阔的天空悄然发生着变化,南风乘和畅之时自在地飘荡。在这美好的五月开启素食清斋之日,佛的德泽润泽无比广大。信众们都钦仰这美好的时期,心怀洁净之意步入修行的云堂。 安静地享受着春日的光辉,哪怕夕阳落下也如秋霜般厉肃 。在山林水泽间咏唱着萧条宁静之音,在城旁品味着恬然愉悦滋味。闲适的容貌沉浸于探究深奥精微之理,美妙的音乐声悠扬响起。得道高僧秉持着神奇高深的标准,如同乘风传播着奇妙的芬芳。佛法深广如渊海,和顺的教化道理悠长无尽。勤勉不倦地领悟维摩诘居士的虚怀境界,美好的声誉在四方畅达远扬。深深地倾向玄妙的法理,极高的造诣其实就近在身边潜藏。大致简略地让言辞简约,依靠经典要义弘扬佛法纲纪。去除繁琐提炼陈旧语句,面临考验矫正繁复文辞。智慧如同惊散的狂风般广大浩渺,明亮得如同闪耀的夜光。寓言不过是有所寄托之处,一旦领悟真意便能抛开言词。沉浸在精妙的修行中融会贯通,那些细微的烦恼渐渐消逝。情感如窗般萧索衰败,精神却如轩敞之处般爽朗开阔。谁说那生死苦海的彼岸遥远呢,一旦开悟就能顺利航行。我愿成为超脱生死的导师,划船驶入那澄澈的沧浪之水。凭借波涛去救助飘零的众人,让他们能通过修行回归到那神圣的道场 。

赏析

这首诗围绕五月长斋展开,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思想与修行感悟。前几句描述五月的自然节气变化,为后文引入长斋的主题做铺垫,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自然神奇的感觉 。接着写信众举行长斋,在这一过程中的宁静与虔诚。诗中用众多比喻和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佛法的领悟和追求,“逸容研冲赜” 体现修行者专注于佛法深理, “匠者握神标” 则将高僧比作智慧的引导者。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如 “炎精育仲气”“凯风乘和翔” 等自然景象与 “静晏和春晖,夕阳厉秋霜” 所营造出的静谧庄严氛围巧妙融合。诗中也不断阐述着佛法智慧,从摒弃繁琐言辞到领悟真意、解脱烦恼,以及开悟后渡化众人等思想层层深入,表达出作者对修行的崇尚与追求,期望通过修行达到超凡解脱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浓厚的宗教情怀。

支遁

东晋僧。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俗姓关。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年二十五出家。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后隐郯,居?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善草隶,好作诗。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今有辑本《支遁集》。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