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拼音

所属合集

#庐山

注释

绝顶:最高峰,最高处。峤(jiào轿):山道。 弥:更加。辍(chuò绰):停止。 遂:于是。 积:聚,累积。峡:两山夹水处。 俄:突然间。 垅:丘垄。沓(tà踏):多而重复。 辙(zhé哲):车轮压出的痕迹。 蔽:遮盖。 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是谢灵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赏析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这诗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录有谢灵运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只有六句: 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可是谢灵运的游览诗,绝没有这样寥寥数语的;《古诗归》所录,实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至少,根据《文选》李善注等古籍记载,这诗前面还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而且,按谢诗的一般习惯,在《古诗归》所录六句的后面,很可能还有许多句,只是不见记载罢了。总之,钟、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近乎盲人摸象。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刺,这事情也变成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名的笑话。 可是,撇开学问不谈,人们是否注意到: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还是比较完整的好?至少,《古诗归》所录六句,作为一首诗看,除开头有些突兀,总体上是不错的,诗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显得拖沓、累赘,节奏平缓无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弥远:更远。弥(mí),更加。
  • (chuò):停止。
  • 昏旦:黄昏和清晨。
  • 圆缺: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 (mén):摸。
  • :看。
  • 龙池:可能指山涧中的深潭,传说中有龙居住。
  • (kàn):从高处往下看。
  • 乳穴:石钟乳洞。
  • 合沓(tà):重叠聚集。

翻译

在山中行走并非是有预先的计划,但走得越远就越难以停下脚步。只想把黄昏和清晨遮掩,就这样又经历了月亮的圆缺变化。摸着山壁探寻龙池,攀着树枝俯瞰乳穴。积聚的峡谷忽然开阔,平坦的路途瞬间又消失了。山峦起伏重叠聚集,人们在其中往来却没有踪迹和车辙。这里无论昼夜都遮蔽着日月,冬夏都共同承受着霜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庐山绝顶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山中的艰险环境。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在山中不断前行的决心,尽管没有特定的目的地,但却坚持不懈。接下来,诗人通过“掩昏旦”“经圆缺”等描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行程的漫长。然后,诗人详细描绘了山中的景象,如“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表现出山峰的险峻和神秘。“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则突出了山路的曲折变化。最后,“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几句,进一步强调了山峦的雄伟和环境的恶劣。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 1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