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僖公 · 僖公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徐人取舒。六月雨。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冬,公子友如齐位盟。楚人伐郑。 【传】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位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译文

三年春季,不下雨,到六月才下雨。从去年十月不下雨一直到五月,《春秋》没有记载说旱,因为没有造成灾害。 秋季,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阳穀会见,这是由于预谋进攻楚国。 齐桓公为了阳穀的盟会而来重温旧好。冬季,公子友到齐国参加盟会。 楚军进攻郑国,郑文公想求和。孔叔不同意,说:“齐国正为我国忙着,丢弃他们的恩德而向楚国讲和,不会有好结果。” 齐桓公和蔡姬在园子里坐船游览,蔡姬故意摇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齐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叫她别摇,蔡姬不听。齐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蔡国,但并不是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这里指《春秋》经文。《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
  • 僖公:鲁国国君。
  • 王正月:周天子所颁历法的正月。
  • :诸侯之间的聚会。
  • :到……去。
  • 位盟:有观点认为“位”疑为“莅”(lì)之误,“莅盟”即参加盟会 。
  • 寻盟:重温旧盟。
  • :媾和,讲和。
  • 勤我:为我们郑国效力。勤,为……尽力。
  • (yòu):园林。
  • 荡公:故意晃动小船让桓公受惊。荡,摇晃。

翻译

经文部分:鲁僖公三年春季周历正月,没有下雨。夏季四月,还是没有下雨。徐国人攻占了舒国。六月,下雨了。秋季,齐桓公、宋桓公、江国国君、黄国国君在阳谷这个地方聚会。冬季,鲁国的公子友到齐国参加盟会。楚人出兵攻打郑国。
传文部分:僖公三年春季,没有下雨。到了夏季六月下雨了。从去年十月一直到今年五月都没有下雨,《春秋》却不说是大旱,因为(这次没雨)没有造成灾害。
秋季,诸侯在阳谷会盟,谋划讨伐楚国之事。
齐桓公为阳谷之会而来,想要重温旧盟。冬季,鲁国公子友到齐国参加盟会。
楚人攻打郑国,郑伯想和楚国媾和。孔叔说不行,还讲:“齐国正在为我们郑国效力,舍弃齐国的恩德,是不吉祥的。”
齐桓公和蔡姬在园林中乘小船游玩,蔡姬故意晃动船,让桓公受惊。桓公很害怕,脸色都变了,制止蔡姬,但是蔡姬不听。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了蔡国,但并没有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又嫁了出去。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段文本围绕鲁僖公三年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开。经文简洁地记载了鲁国的天气、他国的战争以及诸侯间的会盟等国事大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动态关系。传文则对经文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补充,像对“不雨”为何不称为“旱”的解释,体现了对灾害定性的考量。阳谷之会及背后伐楚的谋划,勾勒出当时诸侯之间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军事联盟的动向。齐侯与蔡姬的故事这一小插曲也包含其中,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当时各国之间微妙的外交关系、王室成员的行为对国家关系的影响。整体而言,文章虽篇幅短小,却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