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昭公 · 昭公三十年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晋顷公。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传】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不先书郓与乾侯,非公,且征过也。 夏六月,晋顷公卒。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蟜送葬。今吾子无贰,何故?」对曰:「诸侯所以归晋君,礼也。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事大在共其时命,字小在恤其所无。以敝邑居大国之间,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岂忘共命?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若其不间,虽士大夫有所不获数矣。大国之惠,亦庆其加,而不讨其乏,明厎其情,取备而已,以为礼也。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讨,恤所无也。今大夫曰:『女盍从旧?』旧有丰有省,不知所从。从其丰,则寡君幼弱,是以不共。从其省,则吉在此矣。唯大夫图之。」晋人不能诘。 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子西谏曰:「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若好吴边疆,使柔服焉,犹惧其至。吾又疆其仇以重怒之,无乃不可乎!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光又甚文,将自同于先王。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乎?其终不远矣。我盍姑亿吾鬼神,而宁吾族姓,以待其归。将焉用自播扬焉?」王弗听。吴子怒。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吴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馀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译文

三十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鲁昭公在乾侯。《春秋》以前不记载“公在郓”或“在乾侯”,这是认为昭公不对,而且说明过错所在。 夏季,六月,晋顷公死了。秋季,八月,下葬。郑国的游吉前去吊唁并送葬。魏献子让士景伯质问游吉,说:“悼公的丧事,子西吊唁,子?送葬。现在您只有一个人,是什么缘故?”游吉回答说:“诸侯所以归服晋国国君,这是认为晋国有礼。礼这件事,就是说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抚小国。事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执行命令,爱抚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缺乏。由于敝邑处在大国之间,供应它所需的贡品,还要参与战备以防意外,难道能忘了恭敬地执行吊丧送葬的礼节?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军事行动才派遣卿。晋国的丧事,当敝邑闲暇无事,先君曾经亲自来送葬。如果不得闲暇,即使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于派遣。大国的恩惠,也会是嘉许敝邑对大国的常礼有所增加,而不责备它的缺乏,明白敝邑的忠诚,只是要求礼仪具备,就可以认为合于礼了。周灵王的丧事,我们先君简公在楚国,我们先大夫印段前去送葬,他还是敝邑的下卿。天子的官吏并没有责备我们,这是由于体恤敝邑的缺乏。现在大夫说:‘你们为什么不按照过去的礼节办?’过去的礼节有隆重有减省,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根据隆重,那么寡君年纪小,因此不能前来。根据减省,那么吉在这里了。请大夫考虑一下!”晋国人不能再质问了。 吴王让徐国人逮捕掩馀,让钟吾人逮捕烛庸,两个公子逃亡到楚国。楚昭王大封土地给他们,并确定他们迁居的地方,派监马尹大心迎接吴国公子,让他们住在养地,派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在那里筑城,把城父和胡地的土田给他们,准备用他们危害吴国。子西劝谏楚昭王说:“吴光新近得到国家,亲爱他的百姓,把百姓看成像儿子一样,和百姓同甘共苦,这是准备使用他们了。如果和吴国边境上的人结好,让他们温柔亲服,还恐怕吴军的到来。现在我们又让他们的仇人强大,以加重他们的愤怒,恐怕不可以吧!吴国是周朝的后代,而被抛弃在海边,不能和姬姓各国相往来,现在才开始壮大,可以和中原各国相比,吴光又很有知识,准备使自己和先王一样。不知道上天将要使他暴虐,让他灭亡吴国而使异姓之国扩大土地呢?还是将最终要保佑吴国呢?恐怕它的结果不久可以知道。我们何不姑且安定我们的鬼神,宁静我们的百姓,以等待他的结果,哪里用得着自己辛劳呢?”楚昭王不听子西的谏言。 吴王阖庐发怒。冬季,十二月,吴王逮捕了钟吾子。于是就进攻徐国,堵住山上的水再灌入徐国。二十三日,灭亡徐国。徐国国君章禹剪断头发,带着他夫人迎接吴王。吴王加以慰问后送走了他,让他的近臣跟着,于是就逃亡到楚国。楚国的沈尹戌领兵救徐国,没有赶上。于是就在夷地筑城,让徐国国君住在那里。 吴王问伍员说:“当初你说进攻楚国,我知道能够成功,但恐怕他们派我前去,又不愿意别人占了我的功劳。现在我将要自己占有这份功劳了。进攻楚国怎么样?”伍员回答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不和,没有人敢承担责任。如果组织三支部队对楚国来个突然袭击而又迅速撤退,一支部队到那里,他们必然会全军应战。他们出来,我们就退回来;他们回去,我们就出动,楚军必定在路上疲于奔命。屡次突袭快撤使他们疲劳,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失误。他们疲乏以后再派三军继续进攻,必定大胜他们。”阖庐听从了他的意见,楚国从此就开始困顿疲乏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指《春秋》的经文部分,用于简略记录事件梗概。
  • 乾侯:地名,在今河北成安东南。
  • 晋侯去疾:即晋顷公,“去疾”是其名 。
  • 不先书郓与乾侯,非公,且征过也征过:追究过错。不先记载鲁昭公在郓和乾侯,一是不以昭公为君,二是为了追究他的过错。
  • 游吉:郑国大夫,字子太叔。
  • 魏献子:晋国卿。
  • 士景伯:晋国大夫。
  • 诘(jié):责问。
  • 子西:楚国公子申。
  • 子蟜(jiǎo):郑国大夫。
  • 共(gōng):通“供”,供给,遵从。
  • :爱护。
  • 不虞:意外。
  • 执绋(fú):送葬时拉引棺材的绳子,这里指参与丧事。
  • 明厎(zhǐ)其情:致,推究。了解其详情。
  • 印段:郑国大夫。
  • 吴光:即吴王阖庐。
  • 胄裔(zhòu yì):后代。
  • 亿:安。
  • 钟吾子:钟吾国君主。
  • 防山以水之:在山上筑堤堵水灌徐国。
  • 徐子章禹:即徐子章羽 。
  • 唁(yàn):对遭丧事者表示慰问。
  • 迩(ěr)臣:近臣。
  • :不一致,不协调。
  • 肄(yì):轮番袭击。

翻译

【经文】三十年春季,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夏季,六月庚辰日,晋侯去疾去世。秋季,八月,安葬晋顷公。冬季,十二月,吴国灭亡了徐国,徐子章羽逃奔到楚国。

【传文】三十年春季,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春秋》不先记载昭公在郓和乾侯,既表示不以昭公为君主,也是为了追究他的过错。

夏季,六月,晋顷公去世。秋季,八月,举行安葬仪式。郑国的游吉去吊唁并且送葬,魏献子派士景伯去责问他说:“晋悼公去世,子西前去吊唁,子蟜前去送葬。如今您一人身兼二职,这是什么缘故?”游吉回答说:“诸侯归服晋君,是因为晋君合乎礼。所谓礼,就是小国侍奉大国,大国爱护小国。侍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接受它的命令,爱护小国在于周济小国所缺乏的东西。以敝国处在大国之间,供应它的贡品,防备意外的祸患,难道敢忘记恭敬地接受它的命令?先王的制度规定:诸侯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友好往来、聘问进献、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才派遣卿。晋国的丧事,在敝国安宁无事的时候,先君也曾派人参与执绋送葬。如果碰上多事之秋,即使士大夫也不能按礼数来做。大国的恩惠,敝国也是庆幸它的厚待,而不讨伐它的不足,体谅它的困难,只求完备礼数而已,这是合乎礼的。周灵王的丧事,我们先君简公正在楚国,我们先大夫印段前去吊唁,他只是敝国的低级卿。天子的官吏不加以责问,这是体谅敝国的难处。如今大夫说:‘您为何不照过去办理?’过去的规矩有的隆重,有的简略,不知该遵循哪种。遵循隆重的,然而寡君年幼体弱,因此不能供应财物。遵循简略的,而我游吉在此已能尽礼数。希望大夫考虑。”晋国人无法再责问。

吴王让徐国人逮捕掩余,让钟吾国人逮捕烛庸。二位公子逃奔到楚国,楚昭王给他们以优厚安置,并确定他们的居处。派监马尹大心迎接吴国公子,让他们居住在养地,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为他们筑城,从城父和胡地划出田地给他们。楚国打算用他们来危害吴国。子西劝谏说:“吴光新近得到吴国政权,而且爱护他的百姓,把百姓看作子女,与百姓同甘共苦,准备任用他们。如果对吴国边境友好,使之柔顺服从,还怕他们来进攻。如果再让他的仇人强大起来使他更加恼怒,恐怕不行吧!吴国,是周的后代,却被抛弃在海边,不与姬姓各国交往。现在才开始强盛起来,和中原各国差不多。吴光又很贤明,准备使自己与先王等同。不知上天是要使他成为暴虐的人,从而翦灭吴国而大大地封异姓呢?还是最终将会保佑吴国呢?这结局不会太久了。我们何不安抚我们的鬼神,使我们的百姓安宁,来等待他们的结局。哪里用得着自己去把怨恨招来呢?”昭王不听。吴王很生气。冬季,十二月,吴王逮捕了钟吾子,于是进攻徐国,在山上筑堤壅水来灌徐国。己卯日,灭亡徐国。徐子章禹剪断头发,带着他的夫人,迎接吴王。吴王对他表示慰问并送他们走,让自己的近臣跟从他们,于是他们逃奔到楚国。楚国沈尹戌率领军队援救徐国,没有来得及,就修筑夷城,让徐子住在那里。

吴王问伍员说:“当初你建议进攻楚国,我知道那是可行的,却怕让我去,又厌恶别人有多余的功劳。现在我即将拥有自己的功业了,进攻楚国怎么样?”伍员回答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不一致,没有人能承担忧患。如果组成三支军队轮番侵袭它,一支军队到达,他们必然都出来迎战。他们出来我们就回去,他们回去我们再出动,楚国必然会路途疲于奔命。多次轮番骚扰使他们疲惫不堪,用多种办法让他们失误。等到他们疲惫了,然后用三军进攻,肯定能大获全胜。”阖庐听从了这个计策,楚国从此开始陷入困境。

赏析

这篇文章详细记载了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的一些重大事件,涉及晋、郑、吴、楚等国间的外交、军事活动和政治局势变化,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

文章在记录各国间事务往来时,展现出当时“礼”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郑国游吉面对晋国质问对丧礼礼数的回应,体现了诸国在外交中以“礼”为准则相互周旋、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而楚国在对待吴国流亡公子的处理上,体现了各国内部对于对外策略的不同政见。子西有着对局势的清晰判断,警告楚国当政者要谨慎处理与吴国关系,但最终未被楚昭王采纳,暗示了楚国因决策失误将面临的危机。

从人物刻画上,生动展现了游吉善于言辞、巧妙应对的外交才能,以及伍员的深远谋略,他提出的轮番侵袭楚国的策略对吴国战略具有关键指导作用,也侧面反映当时各国间战略博弈激烈。叙事上条理清晰,围绕各主要事件展开,为读者呈现出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