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辰:干支纪年法,指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 车驾:古代对帝王出行的尊称。
  • 东狩:原指天子秋季出巡狩猎,此处暗指金朝皇帝南侵。
  • 惨澹:阴暗、凄凉。
  • 龙蛇:比喻战争中的敌我双方。
  • 斗争:此处指激烈的战斗。
  • 干戈:本是武器,此处代指战争。
  • 生灵:百姓,生命。
  • 高原:地势较高的地区。
  • 水出山河改:形容战争导致山河地貌的巨大变化。
  • 战地风来草木腥:战乱之地,连风都带着血腥味。
  • 精卫:神话中的鸟,衔石填海,象征坚韧不屈。
  • :冤屈,此处指精卫的复仇之志。
  • 瀚海:大沙漠,此处借指大海。
  •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哭秦庭而闻名,表示极度悲痛。
  • 秦庭:秦国的朝廷,此处借指金朝。
  • 井陉:古代战略要地,位于今河北、山西之间。

翻译

在壬辰年的十二月,帝王的车驾东征归来,世间充满了残酷的战争,仿佛连天地间的生物都在为生存而挣扎。高地上原本平静的水流因为战争改变了山河的模样,战乱之地的风吹过,连草木都散发着死亡的气息。精卫鸟般的复仇者虽有冤屈,却只能用填满大海的行为来表达,而包胥那样的忠臣已经没有眼泪为国家的灭亡而哭泣。在这动荡的时代,曾经并州的英雄豪杰们如今何在?我们不敢想象,是否会有军队再次挥师南下,直逼井陉这样的险要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诗人以龙蛇斗象征着激烈的战争,生动展现了生灵涂炭的惨状。通过精卫和包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国家衰亡的深深忧虑。他担忧并州的英雄人物是否还能挺身而出,阻止金朝的侵略。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元好问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