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内篇·鉴识第二十六
注释
- 通塞:指人的见识是否通达,即能否理解和接受。
- 晦明:比喻人的智慧或命运的起伏变化。
-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期人物,以智谋闻名,帮助平原君解围。
- 孔宣:孔子的弟子,可能指孔融,他批评过一些历史人物。
- 《膏肓》、《墨守》:古代对固执、不知变通的儒生的贬称。
- 卖饼、太官:比喻眼光敏锐、能辨别是非的人。
- 《史》、《汉》:指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 张辅:张衡,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 王充: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
- 张晏:西汉史学家,对司马迁作品有所评论。
- 《龟策》、《日者传》:指占卜的书籍。
- 刘轨思:唐朝史学家,对《汉书》有所评价。
- 《宋书·序录》:南朝刘祥所撰的史书。
- 法盛、王隐、徐广:晋代史学家,他们的作品风格特点。
- 《尚书》、《六经》、《春秋左氏》:古代经典文献。
- 梅氏、杜侯:指宋代的梅尧臣和杜预,他们对古籍的贡献。
翻译
一个人的见识有通达和闭塞之分,智慧有光明和晦暗之时,赞美和指责因此有所不同。比如三王(夏商周三代君王)受到诽谤,因为遇到了智者鲁仲连而得以洗清;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享有盛名,却又因孔融等人的批评而受到诋毁。这说明事物自有常理,但对历史的评判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想要找出公正的评价,大概只有千年一遇的明鉴吧!特别是史书写作,内容深奥广泛,学者如果不能深入探究,怎能分辨其利弊,明白其善恶?
《左传》被誉为最好的史书之一,但历经汉、魏时代,却未能成为官方教材,学者们更推崇《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丘明本人就是鲁国史官,孔子的学生,他的观点与孔子同时,才华上也是同等水平。
那两家学者虽然都是孔门弟子,但他们与左丘明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时代背景都有差异,怎能仅凭他们的记载来评价左丘明这位亲历者呢?况且《公羊传》和《谷梁传》的理论有时偏激,言辞粗俗,与《左传》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我们知道那些顽固的儒生所说的荒谬言论,而像刘祥这样的明智之人则能辨别真伪。到了《史记》和《汉书》出现,虽然各自有优缺点,但总体风格相似。有人认为司马迁的一些遗失部分被褚先生补充,但这些补充言语粗陋,不是司马迁的原意。实际上,司马迁的作品如《五帝本纪》等,其表达方式同样朴素,不能因此就只指责褚先生,而不认可司马迁的整体创作。
刘祥撰写《宋书·序录》时提到,晋代史书有各种风格,有的过于华丽,有的过于平庸。史书记载应当清晰朴实,而非华丽冗长,文字直白,事实准确。过分追求华丽的修辞,与史实不符,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
历史的兴衰,是时代的产物;个人的得失,是命运的安排。书籍的作用也是如此。《尚书》是古代经典,而《左传》是三传中的佼佼者。然而从秦到晋,数百年的时光里,这些古籍一度消失,直到梅尧臣抄写并杜预注释后,才重新受到重视,流传千古。像《老子》《庄子》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播时机,可能就会湮没无闻。
赏析
刘知几的这段文字,通过对历史著作的分析,探讨了史学评价的公正性和时代影响。他认为历史评判应基于事实,而不是凭借个人好恶或时代风尚。他还强调了经典文献如《尚书》和《左传》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历经沉浮后得以重振的机遇。文中通过对比和引用,展现了对史学研究的深刻见解,以及对当时学术风气的批判。

刘知几
刘知几的其他作品
- 《 史通·外篇·忤时第十三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载言第三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书事第二十九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表历第七 》 —— [ 唐 ] 刘知几
- 《 咏史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辨职第三十五 》 —— [ 唐 ] 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