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岐

岐江望平陆,百里千馀岭。 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 峰峦互前后,南北失壬丙。 天秋云愈高,木落岁方冷。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虎猛。 万仞悬岩崖,一彴履枯梗。 缘危类猿猱,陷淖若蛙黾。 腰舆惧倾扑,烦马倦鞭警。 攀跻诚畏涂,习俗羡蛮犷。 度隘足虽踠,因高目还骋。 九野画荆衡,群山乱巫郢。 烟岚互明灭,点缀成图屏。 时时度深谷,往往得佳景。 翠树郁如盖,飞泉溜垂绠。 幽花乱黄紫,茜粲弄光影。 山鸟啭成歌,寒蜩嘒如哽。 登临虽云劳,巨细得周省。 晨装趁徒旅,夕宿访闾井。 村暗水茫茫,鸡鸣星耿耿。 登高近佳节,归思时引领。 溪菊荐山樽,田鴽佐烹鼎。 家近梦先归,夜寒衾屡整。 崎岖念行役,昔宿已为永。 岂如江上舟,棹歌方酩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í):山名。
  • 平陆:平原。
  • 莽苍:形容景色迷茫。
  • 壬丙:方位。
  • (yù):传说中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
  • (zhuó):独木桥。
  • (měng):蛙的一种。
  • 腰舆:手挽的便舆。
  • 蛮犷:蛮横粗犷。
  • (wǎn):弯曲。
  • 九野:九州的土地。
  • 荆衡:荆州和衡山。
  • 巫郢:巫山和郢都。
  • (gěng):汲水用的绳子。
  • :因恐惧而发出的叫声。

翻译

在岐山眺望平原,绵延百里是千余座山岭。景色萧条烟火断绝,苍茫一片仿若无人之境。峰峦前后交错,分不清南北方位。秋天天空中云越发高了,树木凋零才开始感觉寒冷。趟水担心被蜮暗射,在林中行走忧虑老虎凶猛。万仞高的悬崖,一座独木桥横在干枯的树梗上。攀援危险处好似猿猴,陷入泥潭就像青蛙。挽着的腰舆害怕倾倒,疲惫的马匹厌倦了鞭子的警示。攀登实在畏惧这路途,反而羡慕那蛮横粗犷的习俗。走过狭隘处脚虽弯曲,登上高处眼睛还能远望。九州的土地描绘着荆州和衡山,群山围绕着巫山和郢都。烟岚时明时灭,点缀着构成图画般的屏风。常常穿越深谷,往往能看到好景致。翠绿的树木繁密如同车盖,飞泉像垂落的绳索般流淌。幽花错乱地呈现黄紫之色,鲜明地舞动着光影。山鸟婉转歌唱成曲,寒蝉发出像哽咽般的声音。登临虽然劳累,但大小事务都能周到省察。早晨整理行装跟随众人出发,晚上投宿访问乡村人家。村落昏暗水茫茫,鸡叫时星星还明亮闪烁。登高临近佳节,归乡的思绪不时引领。溪边长的菊花来供奉酒杯,田里的鹌鹑辅助烹饪在鼎中。家很近在梦中先回到了,夜里寒冷多次整理被子。想起这崎岖的行程,以前的住宿已经成为久远之事。怎比得上那江上的船只,划桨歌唱正在尽情畅饮。

赏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诗人在岐山一带的所见所历。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川景色的苍茫、险峻与秀丽,如“峰峦互前后,南北失壬丙”显示出山峰的错落,“翠树郁如盖,飞泉溜垂绠”体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同时记述了行程中的艰难与危险,如“水涉愁蜮射,林行忧虎猛”“腰舆惧倾扑”等,将旅途的艰辛刻画得入木三分。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自身经历与感受的抒发,在富有画面感与动态感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些感慨和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点滴细节,让读者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他的经历与情感,兼具审美性与写实性。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