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老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驰骋: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希:一本作“稀”,稀少。

赏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