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智慧:聪明、智巧。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孝慈:一本作孝子。
赏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及至大道废弃,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