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上等资质的人听到「道」,能彻底领悟「道」的深意,并且勤而不懈地身体力行。中等资质的人听到「道」,不能彻底领悟而表现出似懂非懂、将信将疑,进而也不会身体力行。下等资质的人听到「道」,完全无法领悟「道」,而觉得「道」是难以置信的,甚至是荒诞,以至于放声讥笑。(因为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的,且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种不被尚未悟道的人所嘲笑的「道」,其实就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古代建言立论的人就说过这样的话:真正领悟「道」的人,不再为名利所羁绊,在世俗看来,状若愚痴;在「道」上获得精进的人,消除私欲,事事後于人,在世俗看来,反而是退化了;这种看似平坦的「道」,要在世俗中领悟和修习,却是艰难万分。德心高于天下者,虚怀若谷;德泽披于天下者,功成不居;德行立于天下者,戒慎恐惧;德风施于天下者,虚空无欲。真正的「道」是无所不包的,就如同最纯洁的东西可以包容一切污浊而不被其染;真正的「道」是没有边际的,就如同无限的方形没有四角的;真正的「道」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长期考验,就如同大的器皿是经历费时且繁杂的工艺才能制成;真正的「道」也是听觉和视觉所感知不到,就如同世间那些超过人类感知极限的声音和具象。真正的「道」就客观存在于这样无法被感知的无形世界中。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注释
建言:立言。
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质真若渝: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渝,变污。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辱,黑垢。
大方无隅: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隅,角落、墙角。
「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
序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士:上等的士人。
- 若存若亡:有时记得,有时忘记。
- 建言:立言。
- 夷:平坦。
- 颣(lèi):丝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坦。
翻译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懈怠;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好似有污点;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赏析
此章主要阐述了不同人对道的不同态度和反应,以及道的一些特征。强调了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并非易事。上士积极实践道,中士态度暧昧,下士则嘲笑。同时用诸多比喻来形容道的看似矛盾的特质,如明道看似暗昧等,这些描述展示了道的深奥与玄妙。最后指出道虽然隐而无名,但却对万物有着极大的作用,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它提醒人们要用深刻的思维和体悟去认识和把握道的真谛。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