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静曰:一本作"是谓"。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明:明白、了解。 容:宽容、包容。 公:周到、周遍。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赏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致虚:使心灵达到极虚的境界。
  • :极度、极点。

翻译

使心灵达到极虚的境界,坚守住清静达到笃定。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从而观察到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又回归到它们的根本。回归根本就叫做静止,静止就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知晓常理叫做明智。不懂得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懂得常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赏析

这一章强调了追求心灵的虚静,以及对万物变化规律的洞察。老子认为只有达到极度的虚静,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世界。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最终都会回归根本,而这种回归和循环是一种常理。知晓这种常理就能有智慧和包容心,进而达到与自然、道的和谐统一,从而能获得长久的安定。这体现了老子对于人生和宇宙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