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遵循大道,方才有德的存在,有德方才可以彰显仁,心存仁,方才可以彰显大义,行大义之举,方才有礼的声名。忠诚和信义丧失的源头,是“礼”的丢失,礼之乱是万事开始霍乱的源头!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注释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失德:失,通“施”。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薄:不足、衰薄。
首:开始、开端。
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华:虚华。
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薄:指礼之衰薄。
赏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攘(rǎng)。 扔:牵引。
翻译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品德;品德低下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失去品德,因此实际上没有品德。高尚品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品德低下的人顺其自然但有意去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但如果没有人回应,就会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强迫他人服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见之明,只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敦厚朴实。
赏析
这一章老子论述了道德仁义礼的关系及不同层次。他强调真正的“上德”是内在的、自然无为的,而不是表面的追求。随着对“道”的背离,才有了外在的德、仁、义、礼等层次。他批判过分强调礼,认为这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揭示了表面形式可能掩盖内在的缺失。同时提醒人们应追求内在的敦厚朴实,而非浅薄虚华。这反映了老子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警示意义。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