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 老子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

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

赏析

本章的文字讲用兵作战的道理,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的学者,往往以此为论据。我们的意见是,老子就军事现象,为其辩证法思想提供论据。事实上,军事辩证法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或者说,本章内容既是讲用兵打仗,又是讲辩证法的道理,这样理解,也无不可。但说到底,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曲解了它的内涵。下面,我们谈谈“善战者,不怒”的问题。《孙子兵法火攻》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这一军事思想与老子在本章里所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特殊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善于做将帅的,不崇尚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最高的准则。

赏析

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智慧和品德的修养。老子认为真正的“士”、善战者等,并非凭借武力、愤怒或直接对抗来达到目的,而是以一种更高的智慧和品德来行事。不武体现出不恃强凌弱,不怒展现了冷静和沉稳,不与表示懂得运用策略,为之下显示出谦逊和尊重他人。这种“不争之德”和善于用人之力的理念,反映了老子对和谐、自然、智慧的追求,这种行为方式与天道相符,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启示人们在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中,应避免过于冲动和逞强,而更多地运用智慧和品德的力量。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