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躁:动。君:主宰。
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以身轻天下:即以轻浮急躁的方式去治理天下,丢掉厚重,本末倒置。
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赏析
在二章中,老子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范畴;十三章中举出宠辱;本章又举出动静、重轻的范畴加以论述,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老子新译》)这个批评,点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不过,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观点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这里论述的是万乘之国的国主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他说“静”、“重”,评“轻”、“躁”,认为“这种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一无效准”。(陈鼓应语)因而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是轻浮躁动,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