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自均:自然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川谷对江海的作用。道像川谷,天下像江海,没有川谷何以引水成江海,没有道何以聚万物而成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赏析
任继愈认为“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朴的、直观的特点,老子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原,说‘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通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有时把道叫做‘无名’(一章,“无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从这些例子可以证明老子书中的道,实在是混然一体‘无’名或‘朴’。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0页)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道”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张松如说,老子的所谓“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无名、朴”,并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整个“大、逝、远、反”的进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以及动静、因果等等关系性的辩证范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朴: 原指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质朴、自然的状态。
- 臣: 指统治、服从,此处表示掌控或驾驭。
- 侯王: 古代诸侯和天子的统称,泛指统治者。
- 宾: 作动词用,意为归顺、服从。
- 甘露: 天上降下的甜美的雨露,象征恩泽。
- 殆: 危险、灾祸。
翻译
道的本质常常是无形无名的,质朴而深沉。即使它看似微小,天下万物却无法完全控制它。如果君主能够尊重并遵循这种道,那么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归顺。天地相互交融,降下滋润的甘露,无需人为命令,自然就能达到均衡。最初设立名分,有了规则,但也要知道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危险。道在世间的运行,就像江河谷地汇入大海一样,自然而然。
赏析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老子强调了道的无名与自然,以及对权力和规则的适度运用。他主张君王应顺应道的法则,而非强求控制,这样才能获得民心的归顺,社会和谐。通过比喻,老子揭示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即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人类应当学会谦逊地接纳并遵循这些规律,以避免过度干预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一种崇尚自然、反对强权的哲学理念。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