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 老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泛:广泛或泛滥。 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小:渺小。 大:伟大。

赏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广泛、普遍的意思。
  • (shì):依赖、依靠。

翻译

大道广泛而普遍啊,它可以左右一切。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从不推辞,大功告成却不占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赏析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大道的伟大与无私。大道无所不在,它是万物生存的基础,然而它却不居功、不自傲。它默默“衣养万物”却从不以主人自居,体现出谦逊和包容。称其为“小”是着眼于它的不张扬、不主宰,而称其为“大”则在于万物都归附于它。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正体现了道的深邃与玄妙。老子以道的品性来启示人们应有的处世态度,即要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保持谦逊低调,才能成就真正的伟大。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生智慧,对人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