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
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啬:爱惜、保养。
早服:早为准备。
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赏析
首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上面提到,「啬」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独特的。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要「俭」才可以进一步扩大生活的范围,否则必死矣。张松如说:「啬者,亦俭也。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老子认为大而维持国家的统治,小而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也』。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如果强调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就未免只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不见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实质。」(《老子校读》第331页)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