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始:本始,此处指「道」。
母:根源,此处指「道」。
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强:强健,自强不息。
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袭常:袭承常道。
赏析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證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子校读》第301页)我们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但又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这是我们从本章内容中所得知的,不过不能把这一点加以夸大,相反,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證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