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草 · 序

词者,乐府之衰变,而歌曲之将启也。然就其本制,厥有盛衰。晚唐语多俊巧,而意鲜深至,比之于诗,犹齐梁对偶之开律也。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穠纤晚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南渡以还,此声遂渺,寄慨者亢率而近於伧武,谐俗者鄙浅而入於优伶,以视周、李诸君,即有“彼都人士”之叹。元滥填辞,兹无论已。明兴以来,才人辈出,文宗两汉,诗俪开元,独斯小道,有惭宋辙。其最著者,为青田、新都、娄江,然诚意音体俱合,实无惊心动魄之处。用修以学问为巧辩,如明眸玉屑,纤眉积黛,只为累耳。元美取径似酌苏、柳间,然如凤凰桥下语,未免时堕吴歌。此非才之不逮也。巨手鸿笔,既不经意,荒才荡色,时窃滥觞。且南北九宫既盛,而绮袖红牙不复按度。其用既少,作者自希,宜其鲜工也。吾友李子、宋子,当今文章之雄也。又以妙有才情,性通宫徵,时屈其班、张宏博之姿,枚、苏大雅之致,作为小词,以当博弈。予以暇日每怀见猎之心,偶有属和。宋子汇而梓之,曰《幽兰草》。今观李子之词,丽而逸,可以昆季璟、煜,娣姒清照。宋子之词幽以婉,淮海、屯田肩随而已,要而论之,本朝所未有也。独以予之椎鲁,鼎厕其间,此何异荐敦洽于瑶室,奏瓦缶于帝廷哉。昔人形秽之忧,增其跼蹐耳。二子岂以幽兰之寡和,而求助于巴人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乐府: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世把采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乐府。
  • :其,那。
  • 穠纤:“穠”同“浓”,艳丽纤细。
  • 晚婉:柔婉。
  • 高浑:高超浑厚。
  • 南渡:指宋朝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
  • 伧武:粗俗而勇武。“伧”(cāng)。
  • 优伶:古代的戏曲演员。
  • 青田:刘基,字伯温,号青田先生。
  • 新都: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 娄江:指王世贞,世居娄江之畔。
  • 诚意:指刘基的谥号。
  • 用修:杨慎的字。
  • 元美:王世贞的字。
  • 宫徵:古代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徵”(zhǐ)。
  • 班、张:指班固、张衡。
  • 枚、苏:指枚乘、苏武。
  • 昆季:兄弟。
  • 娣姒: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
  • 淮海:秦观,号淮海居士。
  • 屯田: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
  • 椎鲁:愚钝。
  • 跼蹐:局促不安。

翻译

词,是乐府的演变,也是歌曲即将兴起的表现。然而就它本来的体制,有兴盛也有衰落。晚唐的词语言大多俊美精巧,但情意很少有深沉极致的,与诗相比,犹如齐梁对偶之体开启律诗一样。从金陵的两位君主到靖康年间,每代都有创作者。有的艳丽纤细、柔婉美丽,极尽哀艳的情感;有的流畅淡雅、安逸,尽显盼望美好的意趣。然而都是情境由情感生出,文辞随着心意开启,上天赋予的灵感偶然进发,优美的声音自然形成,在繁多急促之中,还存有高超浑厚之处,这是最为兴盛的时候。宋朝南渡以后,这种声音就很渺茫了,寄托感慨的人激昂直率而近乎粗俗勇武,迎合世俗的人鄙陋浅薄而落入优伶之列,与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相比,就有“那些京城的人士”的感叹。元代胡乱填词,这就不必说了。明朝兴起以来,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文宗像两汉,诗如同开元时那样对仗工整,只有这一小道,有比不上宋朝的痕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基、杨慎、王世贞,然而刘基诚意伯在音律体制上都合适,但实在没有惊心动魄的地方。杨慎凭借学问来巧妙辩论,如同明亮的眼睛、如玉的碎末、纤细的眉毛堆积成黛色,只是成为累赘罢了。王世贞选取的路径好像在苏轼、柳永之间斟酌,但如同凤凰桥下的话语,不免时常落入吴歌之中。这不是才能不够。大手大脚的大手笔,既不留意,荒诞的才能和放纵的神色,时常泛滥开始。而且南北九宫调兴盛之后,绮丽的衣袖和红色的牙板不再按照规范。它的使用既然减少,作者自己也变得稀少,难怪它很少有精巧的作品。我的朋友李雯、宋徵舆,是当今文章方面的杰出人物。又因为有着美妙的才情,性情通晓音律,时常委屈他们班固、张衡般的宏大博学之姿,枚乘、苏武般的大雅之致,创作小词,当作博弈。我在闲暇之日每每怀有看见猎物般的心思,偶尔有附和之作。宋徵舆汇总并刻印,称为《幽兰草》。现在看李雯的词,艳丽而飘逸,可以与李璟、李煜兄弟,李清照妯娌相比。宋徵舆的词幽静而委婉,与秦观、柳永比肩而已,总体来说,本朝是前所未有过的。唯独因为我的愚钝,混杂在他们中间,这与在美玉的宫室里推荐敦厚朴实的人,在朝廷上奏响粗陋的瓦缶有何不同呢。昔日人们有容貌丑陋的担忧,更增加了局促不安呐。他们二人难道是因为幽兰般的孤高难以和声,而求助于下里巴人么。

赏析

这段序文对词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评价。陈子龙论述了词从乐府演变而来,经历了晚唐的俊巧、宋代的繁盛到宋南渡后的衰落,以及元代的泛滥和明代的状况。他点评了明代一些著名词家的风格和特点,同时高度赞扬了好友李雯、宋徵舆的词。文中对词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较为透彻,体现了陈子龙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对于词的兴衰变化的论述,以及对当时词坛状况的审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批评意义。

陈子龙

陈子龙

明末松江府华亭人,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海士,号大樽。少有才名,与夏允彝等结几社,又参加复社。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东阳许都起事,子龙以故交劝降,许以不死,而巡按御史竟杀之。子龙争,不能得。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请练水师,言中兴之主当身先士卒。不听,辞归。南都失,遁为僧。寻受鲁王兵部尚书,结太湖兵欲举事,事露被擒,于被械送途中投水死。乾隆时谥忠裕。子龙以风节著,诗词古文亦称大家,领袖明末文坛。词尤有名,与同里诸名士形成云间词派。有《湘真阁稿》、《安雅堂稿》、《白云草》等集。清人王昶编为《陈忠裕公全集》。子龙尚辑有《明经世文编》。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