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郑交质:周朝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以示诚信和联盟。
  • 王贰于虢:周王偏向于虢国,对郑国不专一。
  • 郑伯怨王:郑庄公对周王的偏爱感到不满。
  • 王子狐为质于郑: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
  • 郑公子忽为质于周:郑国公子忽到周国做人质。
  • 周人将畀虢公政:周人打算把政权交给虢公。
  • 祭足:郑国大夫,名祭仲,又称祭足。
  • 温之麦:温邑的麦子。
  • 成周之禾:成周(洛阳)的稻谷。
  • 交恶:关系恶化。
  • 信不由中:诚信不发自内心。
  • 要之以礼:用礼仪来约束。
  • 涧溪沼沚:小溪、池塘。
  • 蘋蘩蕴藻:水草名,用于祭祀。
  • 筐筥錡釜:竹器、锅等炊具。
  • 潢污行潦:积水、沟渠。
  • 《采蘩》、《采蘋》:《诗经·风》中的篇目,象征洁净与虔诚。
  • 《行苇》、《泂酌》:《诗经·雅》中的篇目,表达忠诚与和谐。

翻译

郑武公和庄公曾是周平王的重臣。但平王更亲近虢国,这让郑庄公心怀怨恨。平王虽然否认了这种偏颇,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周郑两国互换人质的局面,王子狐到郑国作人质,郑公子忽则去了周国。

平王去世后,周人准备让虢公掌权。四月,郑国的大夫祭足带领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到了秋天,又抢走了成周的稻谷,两国关系日益恶化。

有德行的人说:“如果诚信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意义。只要公正宽容地行事,并且用礼仪来规范,即使没有实质的抵押,谁又能从中挑拨离间呢?如果有明确的信义,即使是溪边的水草,池中的蔬菜,或是竹器、锅碗,甚至积水和沟渠的水,都可以用来供奉神灵,献给尊贵的人。更何况君子通过礼仪维系两国的信任,哪里还需要人质作为保证?《诗经》中有《采蘩》和《采蘋》这样的篇章,还有《行苇》和《泂酌》,都是为了彰显忠诚和信义。”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道德观念。周郑交质是诸侯国之间维持和平的一种手段,但背后反映出的是权力的争夺和信任的缺失。左丘明通过君子的评论,强调了真诚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诚信无需借助物质交换,而是源于内心的忠诚。同时,《诗经》中的诗句也被引用,增强了论点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诚信和和谐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