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拼音

所属合集

#蝶恋花

译文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菴《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菴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菴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毛本题作「离别」,龙本无题。 「春事阑珊芳草歇」句:龙榆生笺引清·况夔笙《香海棠馆词话》:「东坡词『春事阑珊芳草歇』,《升菴词品》引唐刘瑶诗『瑶草歇芳心耿耿』,《传奇》女郎玉贞诗『燕折莺离芳草歇』,谓是坡词出处。不知谢康乐有『芳草亦未歇』句也。」 啼鴂:龙榆生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众草为之不芳。』《汉书·扬雄传》引《反离骚》:『徒恐鷤(tí)䳏(guì)鷤䳏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为不芳!』师古注:『䳏,鴃字也。鷤鴃鸟,一名买䤥,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鷤,音大系反;䳏,音桂。鷤字,或作鶗,亦音题。鴃,又音决。䤥,音诡。』」 楚越:龙榆生笺:「陈拾遗《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 音尘绝:龙榆生笺:「李太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落梅:龙榆生笺:「《乐府诗集》:『《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太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上片展示了两幅场景:一是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客里思家;一是在落红处处的黄昏小院,家人忆我。下片抒发思家之情。末句宕开写景,于斜月角声之旷寂中蕴含无限悲凉。全词写得婉转曲折,情感真挚。

赏析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阑珊:将尽、衰落。
  • (jué):伯劳鸟。

翻译

春天将尽芳草也已停歇生长。客居他乡的风光,又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在黄昏的小院里人回忆起离别之事。落花处处能听到伯劳鸟的啼鸣。 近在咫尺的江山却如分隔楚越般遥远。眼睛望断精神消损,应该是音信踪迹都没了。梦被五更的钟声惊醒心情将要破碎。角声吹落了梅花上空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春景消逝,客居异乡逢清明节的伤怀与忆别,从环境氛围的渲染中表现出词人的愁绪。下片写分隔遥远,音信断绝的痛苦,以及梦破后的心碎,进一步深化了离愁。全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清婉感伤。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情境细腻的描绘,透露出心中深深的落寞与惆怅。客里、黄昏、啼鴂、梦破等词语和意象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那种无奈与凄凉。角声与梅花月的结合,使整首词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