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拼音
注释
皂罗特髻:词牌名。《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志·诸臣服下士庶人服·重戴〉》云:「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臺皆重戴,馀官或戴或否。太宗淳化二年,御史臺言:『旧仪,三院御史在臺及出使,并重戴,事已久废。其御史出臺为省职及在京厘务者,请依旧仪,违者罚俸一月。』从之。又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副则不。中兴後,御史、两制、知贡举官、新进士上三人,许服之。」皂罗,黑色轻质织品;特髻,唐宋时士人标准发饰。故调名本意即咏官员士人所著皂罗垂檐头饰。《钦定词谱》:「调见东坡词,词中有『髻鬟初合』句,亦赋题也。此调无别词可校。按词中凡七用『采菱拾翠』句,想其体例应然,填者依之。」双调,八十一字,前阕九句,四仄韵,後阕六句,三仄韵。
调注:龙榆生笺:「《词律》:『《词谱》注云:此调无别词可校,想其体例应然。』按此为一时游戏之作,于《阮郎归》等之福唐体等耳。《易大厂》云:『皂罗特髻为宋村姑髻名。』录以备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有词题曰「采菱拾翠」。
采菱拾翠:傅子立注:「《楚辞》:『《涉江》《采菱》,发《阳荷傅注本误作「河」,据《楚词》改》些。』《洛神赋》:『或采明珠,或袭翠羽。』」刘尚荣按:「语见五臣注《文选·卷三十三·宋玉〈招魂〉》。张铣注:『《涉江》《采菱》《阳荷》,皆楚歌曲名,「荷」当作「阿」。』《楚辞章句·卷·宋玉〈招魂〉》下句作『发《杨荷》些』,注谓『涉渡大江,南入湖,采取菱芰,发扬荷叶,喻屈原背去朝堂,隐伏草泽,失其所也。』语见《文选·卷十九·曹子建〈洛神赋〉》,『袭』原作『拾』。」
销:珍重阁本作「消」。按,二字通用。
罗袖: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罗裙」。
一双手:傅注本、元延祐本作「一双子」,元延祐本原校:「一作『一双手』。」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
「真个」至「寻觅」:傅注本佚此下阕计三十五字,兹从元延祐本补足正文,仍用明吴讷钞本等稍加校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采菱拾翠:采菱意为采摘菱角,拾翠意为拾取翠鸟的羽毛,在词中用于形容女子的动作,代指容貌美丽、姿态婀娜的女子。读作(cǎi líng shí cuì) 髻鬟:古代妇女的发髻和环状的发鬓。读作(jì huán)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在词中可理解为对男子的尊称。 知客:接待宾客。
翻译
采摘菱角、拾取翠羽,像这样美好的名字,谁能配得上呢。有这样的女子,可让男子感觉自己是尊贵的宾客。用千金买来的美丽女子,她们的罗裙上,满满地系着珍珠结。这些女子,正是发髻和发鬓初长成的妙龄。 真是啊,这些采菱拾翠的女子,让人深深地爱怜,轻轻地抚慰。那一双双采菱拾翠的手,在绣衾下抱着,都感觉香滑无比。采菱拾翠的女子,等到了京城再去寻觅。
赏析
这首词以“采菱拾翠”这一美好的意象反复咏唱,描绘了容貌美丽、姿态婀娜的女子。词中通过描述男子对这些女子的喜爱和追求,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整首词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反复使用“采菱拾翠”这一词语,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使得词的意境更加鲜明。同时,词中对女子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如“更罗裙、满把珍珠结”“正髻鬟初合”“绣衾下、抱着俱香滑”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女子的美丽和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