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八观,并叙石鼓歌

· 苏轼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㝅。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 郁律:形容曲折、盘旋的样子。
  • 籀史:周宣王时的史官籀。
  • 蝌蚪:指古代的一种书体。
  • 跲(jié):绊倒。
  • 阚(hǎn):虎叫声。
  • 虓(xiāo)虎:怒吼的老虎。
  • 嗾(sǒu):使唤狗的声音。
  • 象胥: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
  • 圭卣(yǒu):古代的酒器。
  • 矇瞍(méng sǒu):盲人。
  • 九有:九州。

翻译

嘉祐六年冬季十二月辛丑日,我初次从政见到了孔夫子故乡的老人。以前听闻石鼓今天终得见到,那文字曲曲折折如同蛟蛇游走。仔细观看起初用手指在肚上比划,想要诵读却如同钳子在口。韩愈喜好古物可惜生得太迟,我现今更是在百年之后。努力寻找偏旁推测点画,时常能辨别出一二遗漏八九。我的车阵进攻马阵也一同,那鱼是鱮用柳穿成一串。古代器具纵横还能认出鼎,众多星星错落仅能标出名叫斗。模糊之处已有一半隐没了瘢疮和厚茧,曲折仍能辨别出脚跟和手肘。美好的缺月隐在云雾之中,茁壮的禾苗里夹杂着莠草。四处漂流经历百战才偶然留存,独立千年谁来与之做朋友。向上可追轩辕、仓颉相互应和,向下揖拜李斯、李阳冰如雏鸟待哺。回忆昔日周宣王歌唱《鸿雁》,当时的籀史变革出了蝌蚪文。厌恶战乱人们才思念圣贤,国家中兴上天造就了德高望重之人。向东征伐徐国如猛虎,向北降伏犬戎听从指挥。四方使者杂乱地进献狼和鹿,方叔、召虎连续受赏赐圭卣。于是因为鼓声想到将帅,岂是为了敲敲打打烦扰盲人。什么人作颂能比《嵩高》,永恒的文采可与衡山的碑铭相齐。功劳极大却不自夸,文王、武王之后不远仍然很忠厚。想要探寻年份却无甲乙标记,哪有名字去记是某某。自从周朝衰落分为七国,最终使秦国占有九州。扫除诗书诵读法律,丢弃俎豆陈列刑具。当年是谁辅佐秦始皇,那上蔡公子李斯却被牵着黄狗。登山刻石赞颂功勋伟业,后无来者前无古人。都说秦始皇巡游四方国家,烹灭强暴拯救百姓。《六经》既然已弃置如灰尘,这石鼓也应当遭遇被击破的命运。传闻九鼎沉沦在泗水,想要让万人沉水去打捞。暴君放纵欲望竭尽人力,神物道义上不会被秦的污垢沾染。这时石鼓在何处躲避呢,莫非是天然的巧工让鬼来守护。兴亡变化众多事物自然安闲,富贵只在一朝名声却不朽。仔细思考事物的道理坐着叹息,人生怎能如你这般长寿。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石鼓的详细描绘与感慨。诗中既描述了石鼓文字的奇诡难识、石鼓历经磨难留存的不易,又回顾了历史变迁与石鼓相关的种种。如提到周宣王时的情况,以及秦代的一些事件,把石鼓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还探讨了石鼓的命运、历史的兴衰等,在赞叹石鼓历经沧桑而不朽的同时,也感慨人生短暂。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透露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珍惜之情。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