殢人娇 · 赠朝云

· 苏轼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閒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拼音

译文

年老容衰,恰好进入维摩清净无欲无垢的状态。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 热心事业及其胸怀,表现于情感和仪态上。在关闭的窗下,收拢头发,凝聚眉头。明天就是端午,将要编织兰草来佩带。探寻一首好词,要书写在裙带上。

注释

殢人娇:词牌名。北宋新声,调见柳耆卿《乐章集》,注「林钟商」。又名《咨逍遥》。殢者,泥也,引逗、恋昵之意。宋人吕圣求《思佳客》词:「殢人索酒复同倾。」明杨升庵《词品·卷一》云:「泥人娇,俗谓柔言索物曰『泥』,乃计切,谚所谓『软缠』也。」唐韩致尧《无题》诗有「娇娆欲泥人」句,可做调名的注脚。调名本意即咏女子软柔缠人的娇态。宋人多用以抒写儿女之情。晏同叔词三首,寿词者二;东坡三首,赠歌妓者二,戏友人者一。以晏同叔词《殢人娇·二月春风》为正体,双调,六十八字,前後阕各六句、四仄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後阕各七句、四仄韵诸变体。 题注:傅子立注:「或云:『赠朝云。』」刘尚荣按:「事详见孔凡礼校点本《东坡文集·卷十五·朝云墓志铭》、《东坡文集·卷六十二·惠州荐朝云疏》及《东坡诗集·卷三十八·朝云诗(并引)》。」元延祐本无题。《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曰:「赠朝云」,盖本于傅注。 朝云:龙榆生笺:「《诗集·朝云诗序》:『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唐人,尝有子曰干儿,未期而夭云。』《艺苑雌黄》:『东坡尝令朝云乞词于少游,少游作《南歌子》赠之云:「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祗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飞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维摩境界:佛家清净无欲之境界。傅子立注:「《维摩经》:『毗耶离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虽为白衣,持奉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亦原作「示」,据《维摩诘经》改有妻子,常修梵行。』」刘尚荣按:「见《维摩诘经·方便品》。」龙榆生笺引:「《翻译名义集》:『维摩罗诘,什曰:「秦言净名」,生曰「此云无垢称」。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旧曰维摩诘者,讹也。』」 方丈:傅子立注:「维摩诘以一丈之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室中有一天女,每阅说法,便现身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刘尚荣按:「详见《维摩诘经·观众生品》。」 散花:龙榆生笺:「《维摩诘经·观众生品》:『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压。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著身。结习尽者,花不著身。」』」 箸点:傅子立注:「『箸点』,言最小也。」 髻鬟生菜:傅子立注:「白乐天《苏家女子简简吟》:『玲珑云髻生菜样,飘飖风袖蔷薇香。』」刘尚荣按:「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二》。」生菜,龙本及《全宋词》本作「生彩」,《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生采」。按「采」为本字,「彩」为後起字。 端午:龙榆生笺:「《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端,始也。』」 纫兰为佩:傅子立注:「《楚词》:『纫秋兰以为佩。』」刘尚荣按:「见《楚辞章句·卷一·离骚》。」

《殢人娇·赠朝云》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词人上片写了自己与侍妾朝云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下片主要回忆了美好的往昔之事。在这首词中,感情与宗教交织为一体,词人一方面说明自己对女色已不动心,一方面赞美朝云的美丽端庄和美好心肠,表达了对其的深厚感情。 上片,词人描写了自己与朝云二人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词人贬到惠州,已年老容衰;然而他的心地进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维摩清净无欲的境界。值得词人晚年自我欣慰。而朝云呢「空方丈、散花何碍。」她随词人南迁,仍年青貌美,陪伴词人度着贬谪生活。在「方丈」的小天地里学佛,且如同天女散花,与词人一同切磋佛教教义,终有助于词人成为维摩式的心地澄明的佛家人。此等描叙,不是词人的创作虚构,而是他「清净独居一年有半」的真实写照。朝云在他心中是位可爱的女性人物。所以朝云那「朱唇箸点,更髻鬟生菜」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仍在他笔下闪光。东坡表明他爱朝云胜于教徒爱教,够虔诚的了,只好又拿出佛教的轮回思想,「千生万生只在」,永远海誓山盟,铭刻于心,付诸诗文。 下片,回忆美好往昔,祝愿朝云来日健康。「好事心肠,着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曾记得,你那乐于助人,成全先生的事业,你那「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的宽阔胸怀,就表现在你的高洁的情感与媚人的仪态上。曾记得,「闲窗下」,挑灯伴读,学习佛经,又是那样的「敛云凝黛」,严肃之至,好不欢快。很快,词人从回忆的镜头中化出,回到面对面的梳妆台前。看「明朝端午」,万人欢庆传统佳节。在众多的活动中,词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学古人而「佩兰」。屈原在《离骚》中就赞赏「纫秋兰以为佩」的节日服饰。它既能健身芳心,又能给人以审美情趣,所以词人嘱咐朝云「待学纫为佩」,以此让朝云表现出高洁的形象。朝云只觉东坡对自己太好了。不过许多的诗文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长久的心愿便是要求东坡「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作为终身的记念。 全词写词人对朝云的深情,深化到如佛教徒对待释迦牟尼那样虔诚的程度。涛涛夜话道家常,情思绵绵无尽期,诚可谓「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殢(tì):困扰,纠缠。
  • 维摩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清净无染的境界。“维摩”,指维摩诘居士,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在家修行的菩萨形象,其境界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清净和智慧。
  • 方丈:这里指的是很小的室内空间。
  • 箸(zhù)点:形容女子的朱唇如筷子头般小巧鲜艳。
  • 敛云凝黛:形容眉毛像聚拢的云朵和凝结的青黑色颜料,这里指朝云的眉形美丽。
  • 纫(rèn)兰为佩:采摘兰草来制作佩带的饰物,表达高洁的品质。

翻译

我已白发苍苍、容颜衰老,恰如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在这狭小的室内,就算散落花朵又有何妨。她那朱唇如筷头般小巧鲜艳,发髻更是增添了几分光彩。这样的美好,千生万生都难再遇到。

她有着一副好心肠,有着迷人的姿态神情。在闲静的窗下,她的眉毛如聚拢的云朵、凝结的青黛般美丽。明日就是端午了,她打算学习纫兰为佩,还想寻找一首好诗,书写在裙带上。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苏轼自嘲自己的衰老,同时赞美朝云的美丽。通过“白发苍颜”与“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的对比,既体现了苏轼对自身年华老去的感慨,又突出了朝云的青春与活力。下阕则着重描写朝云的美好品质和优雅姿态,“好事心肠,著人情态”表现出她的善良和迷人,“閒窗下、敛云凝黛”描绘了她的恬静之美。最后提到端午节纫兰为佩、书诗裙带的打算,进一步展现了朝云的高雅情趣。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苏轼对朝云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