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苏轼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拼音

译文

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后主词名《谢新恩》。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幾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於唐时,惟以前后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后主词之前后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后换韵、后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后阕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刘尚荣按:「曹树铭云:『按东坡一生过金陵若干次,每次之交游均在诗文尺牍内有所著录,绝无如此闲情。此词意境与东坡词不类。今移列误入词。』」 秦淮:龙榆生笺:「《晋阳秋》:『秦始皇东游,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始皇于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土俗称秦淮。』」 王谢:龙榆生笺:「《南史·卷·〈·贼臣·侯景传〉》:『(景)又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东坡的思念。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这首词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

赏析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臺。唐杜牧之《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贺方回《秦淮夜泊》也唱道:「楼臺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梦得《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託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旣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喩「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衹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種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衹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秦淮: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翻译

昨晚在何处停船渡江住宿,远远望去好像是秦淮河。明月当空是谁在笛中吹出哀怨之声。那多情的王谢世家之女,互相追逐着渡过江来。 欢会云雨还未成就又离散了,想来好事难以顺遂。船桨急速划动相互催促。想到她回去之后,应该也和我此刻的心情一样。

赏析

这首词意境空灵而清幽,上阕通过对夜宿之处似秦淮的描写以及哀怨笛声的点缀,营造出一种略微忧伤的氛围。下阕写情感的波折与离散,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更是将自己的情感推己及人,使得词作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刻细腻。整个词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虽短小却韵味无穷。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