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 今夜雨

· 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拼音

译文

今夜一场秋雨,结束了一年的秋老虎。因为爱听那钱塘江的潮声,就来到了送友话别的江边。明天将奔向什么地方? 有负於金杯盛的美酒,明年的今晚还能相聚吗?酒醒梦醒还有多少愁?尽管夜深了,我一人还在自言自语。

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为词牌。西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皇宫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文士东方曼卿、扬子云、平津侯等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敦煌曲子词存四首,「开于阗」一首歌颂将帅武功,「常伏气」一首有「远谒金门朝帝美」当为创调之作。五代冯正中三首,其「吹皱一池春水」阕为传世名篇。《金奁集》入「双调」。元高拭词注「商调」。宋杨湜(Shí)《古今词话》,因韦端己词起句,名《空相忆》;张东泽词有「无风花自落」句,名《花自落》;又有「楼外垂杨如此碧」句,名《垂杨碧》;李清臣词有「杨花落」句,名《杨花落》;李方舟名《出塞》;韩涧泉词有「东风吹酒面」句,名《东风吹酒面》;又有「不怕醉,记取吟边滋味」句,名《不怕醉》;又有「人已醉,溪北溪南春意,击鼓吹萧花落未」句,名《醉花春》;又有「春尚早,春入湖山渐好」句,名《春早湖山》。双调,仄韵四十五字,每句用韵,前後阕各四仄韵,因有三个六字句,使此调表情压抑,悲咽。韦端己此词最能体现调情特点,并为唐宋通用之体。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调名下题作「秋感」。 月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明朝」,兹从傅注本、龙本。 「夜阑还独语」句:傅子立注:「杜工部诗:『夜阑接软语。』」刘尚荣按:「句出《赠蜀僧闾丘师兄》,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七》。」

《谒金门·今夜雨》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秋夜雨後与友人听潮,下片写秋夜雨後与友人饮别。全词艺术与逻辑巧妙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政治上的「愁」感。 词的上片,写秋夜雨後与友人听潮。「今夜雨」三字,如同电影的台词,明白地点出时间和自然气象。即使在江南,秋雨也难得。正是秋夜雨「断送」「残暑」,大自然顿时改变模样,词人顿时感到痛快,真是久热逢甘雨。再去会友的江边「听潮声」,将是潮声欢腾,人心甜润,人潮相印,颇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韵味。然而,面对秋夜怡人的潮声,不得不思考「明朝何处去。」这是双关语。一是问明天再去什么地方欣赏自然景色,一是问日後他们的政治归宿是什么,能否再相会。此等句非常妙,起到了总上启下的连带作用。 词的下片,写秋夜雨後与友人饮别。有感於秋雨「断送」「残暑」而饮酒,饮酒也应是祝愿秋雨「断送」「残暑」。「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开头两句,就承上转入感情交流中。古代文人,以酒为媒,以酒开心,是修身的一大法宝。「金尊绿醑」含道义,地久天长现真情。为了不负於秋雨和江潮,痛饮乾杯。「来岁今宵圆否」便是文人的共同心愿,但愿一「圆」吧。「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藉酒感秋,倾诉衷肠。酒醉必入梦,酒醒必梦醒。酒醒梦醒头脑醒,人生话题又面临。自然界的秋雨「断送」「残暑」,可现实的「残暑」又不知何时「断送」,问君还有「愁几许」,恰是一江秋潮滚滚流,清尊断送秋。现在,「夜阑」了,朋友走吧,酒中多少情,梦中多少诗,留给词人一人「独语」,「明朝何处去」等到「来岁今宵」再谈。 全词,以秋雨「断送」「残暑」起兴,引发了词人政治上的「愁」感:「明朝何处去」「夜阑还独语」,一说明北宋社会禁锢较严,无有言论自由,二表示词人胸有不平,无处痛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断送:在这里是送走、消磨的意思。
  • 残暑:残余的暑气。
  •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浦”读音为“pǔ”)
  • 孤负:同“辜负”,对不住。
  • (xǔ):美酒。
  • 夜阑:夜深。(“阑”读音为“lán”)

翻译

今夜下起了雨。这场雨送走了一年中残余的暑气。我坐着倾听潮水的声音,从河流入江海的地方传来。明天我又要去向何方呢? 我白白辜负了这金色的酒杯和香醇的美酒。来年的今晚月亮还会这般圆吗?酒醉醒来,梦中的愁绪有多少呢?夜深了,我还在独自低语。

赏析

这首词以雨起兴,通过描绘夜晚的雨景和主人公的思绪,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上阕写雨送走残暑,引发对明日去向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下阕则通过“孤负金尊绿醑”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虚度之感,对来年今宵的疑问,更增添了不确定性和忧愁。最后以“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结尾,进一步强化了孤独和忧愁的情绪。整首词意境清幽,情感细腻,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心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深沉的美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