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宋晏同叔词采梁简文帝乐府《东飞伯劳歌》中“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改今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京口得乡书”: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送春”。
京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雨后:《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雨过”。
北固山:龙榆生笺引《清一统志》:“北固山在丹徒县北一里。梁大同十年,帝登望久之,曰:『此岭不足资固守,然于京口实乃壮观。』乃改曰北顾。”又引《元和志》:“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再引《寰宇志》:“山斗入江,三面临水。”
碧琼:喻江水。
青螺髻:状似青螺之发髻,喻北固山。
回首: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皆作“白首”。
拚一醉:茅维《苏集》本作“〔扌弃〕”,龙本作“拚”。刘尚荣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云:‘判,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自宋以后多用“□”字或“拚”字,而唐人则多用“判”字,亦有写作“〔扌弃〕”者。此殆从“□”字之形演变而成者也。’”张说甚当,录以备考。
序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熙宁六年(1073年)腊月,东坡受转运司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次年,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春,东坡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东坡的思乡之情便难以抑制了,在身为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层层递进的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该词上阕描写北固山雨后清丽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客游在外难以排遣的幽怨。下阕描写作者有家难回,藉酒浇愁却又难以解忧的愁怀,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全词语意沉痛,风格深沉凝重,情意缠绵,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阕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藉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藉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 春容:春天的景色。
- 幽恨:深藏于内心的怨恨。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 碧琼梳:指江水。
- 青螺髻(jì):形容北固山的形状。
翻译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清新美丽。只有那离别之人,内心深藏的幽怨终究难以洗净。北固山前三面环水。江水像碧玉的梳子拥抱着青螺一般的山髻。 一封从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乡书信。问我何年何月,真的能够实现归去的计划。到了老年了在这春天将尽时姑且尽情一醉。东风吹落了一行行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写于作者在京口收到家乡书信之时,通过描绘雨后景色和抒写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归思之情。上阕描写雨后北固山的清新景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下阕着重写收到乡书后的感慨与心境,“一纸乡书来万里”问句形式传达出对归期的迷茫和急切,“白首送春拚一醉”的无奈与悲哀也表露无遗,最后“东风吹破千行泪”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十分动人。整篇词情感真挚深沉,景与情融合自然,富有感染力。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春夜 》 —— [ 宋 ] 苏轼
- 《 九日次韵王巩 》 —— [ 宋 ] 苏轼
- 《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 —— [ 宋 ] 苏轼
- 《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 —— [ 宋 ] 苏轼
-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 —— [ 宋 ] 苏轼
- 《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 —— [ 宋 ] 苏轼
- 《 句 其二十七 》 —— [ 宋 ] 苏轼
- 《 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