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髮如云缕一般。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庵《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菴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菴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帘》。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毛本题作「离别」,龙本无题。
高唐:龙榆生笺引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遊於云梦之臺,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遊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遊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臺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香云、春山:龙榆生笺:「香云喩髮,春山喩眉也。《诗·鄘风·君子偕老》:『鬒髮如云,不屑剃也。』《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
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男子的刹那情遇。上阕回忆初遇、幻灭、思念的全过程。「燕子双飞」、「几度春光」,见触景动情、眷念不己,为时已久。下阕集中特写其初遇一幕。少女顾盼、矜持、沉默、怕羞,风态娇美,情态温柔。这首词写来真切朴实,摄魄传神。
赏析
东坡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阕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缘突然被割断了,这无异于一场美梦的破灭,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为泡影,所以紧接着就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了。「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其特别标举燕子是双飞,春光是从纱窗前走过,是因为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这几年是在极度的思念中度过的,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的。
下阕回过头来集中描述他们之间最甜蜜的一次会遇。「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当人理鬓自也是一种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悦于人的亲昵表示。「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一个姑娘家当然不好在人前轻率地倾吐自己的爱情,可愈是如此,愈见其纯真,愈是招人疼爱。全词就以此甜蜜的回忆的结束而结束,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馀味。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热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朴素。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楼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的青年士子无疑。他们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爱情,但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他们之间的爱情的中断,决不是女方的变心,更不是男方的负情,而是受着外力的压迫与阻挠。
此词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顺叙、倒叙的交叉运用,使结构错落有致。上阕先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阕再写甜蜜的欢会,自然是倒叙。单就上阕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简单的情节,颇有点像现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说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即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此词下阕特意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因为只有爱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这比说任何伤心的话更伤心十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曾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此。
翻译
记得当初在画屏前初次相遇。甜蜜的好梦被惊醒,怅望那高唐离去的路。燕子成双飞来又飞去。纱窗已经几度过了春光将尽时。 还记得那天在绣帘相见的地方。低着头假装行走,笑着整理如云的发丝。皱起的眉头仿佛春天的山,羞涩得不说一句话。在人前那深情难以轻易倾诉。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男子回忆与女子初次相遇及后来相见的情景。上阕通过“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等描写,表现出对美好相逢的怀念与怅惘,以及时光的流逝。下阕重点刻画了女子的娇羞之态,如“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等,生动传神地展现出女子的娇羞和含蓄,以及那欲说还休的深情。全词语言婉约,意境优美,将那细腻的情感和美妙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送路都曹,并引 》 —— [ 宋 ] 苏轼
- 《 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 》 —— [ 宋 ] 苏轼
- 《 次韵曾子开从驾二首 》 —— [ 宋 ] 苏轼
- 《 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邠、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惟肃、义诠同泛湖游北山 》 —— [ 宋 ] 苏轼
-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 [ 宋 ] 苏轼
- 《 次前韵寄子由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苏轼
- 《 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为赋之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