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诗,并叙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于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壤”读音“rǎng”) 藩:屏障。 幽台:指幽州,古代的一个地区。 司:掌管。 敕(chì):皇帝的诏令。 下土:大地。 震:震动,这里指惩罚。 的:目标,这里指罪魁祸首。 射:惩罚。
翻译
天帝让这息壤,作为幽台的屏障。 有神掌管着它,随取土随培土。 天帝命令百姓,无人敢去开挖。 只有天帝不言语,用雷用雨示意。 只有百姓知道,庆幸天帝发怒。 天帝茫茫不知晓,谁敢去告知他。 天帝发怒没规律,大地因此被震动。 让百姓预先知晓,这是役使百姓。 没有去挖这土的人,谁去取土谁去干事。 只有找出那些人,因此去惩罚他们。
赏析
这首诗以息壤为主题,借神话传说探讨了天帝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责任和惩罚的问题。诗中通过对天帝的命令、百姓的反应和最终的后果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权力运用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息壤的作用和有神掌管的情况,为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中提到天帝的命令和百姓的知晓,以及天帝的沉默和以雷雨示意,展现了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氛围。然后,诗中描述了天帝发怒的不确定性和大地所遭受的震动,暗示了这种权力的不稳定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诗中强调了找出罪魁祸首并进行惩罚的必要性,反映了对规则和秩序的维护。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邃,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引发了读者对权力、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