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诗,并叙

· 苏轼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于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壤”读音“rǎng”) :屏障。 幽台:指幽州,古代的一个地区。 :掌管。 (chì):皇帝的诏令。 下土:大地。 :震动,这里指惩罚。 :目标,这里指罪魁祸首。 :惩罚。

翻译

天帝让这息壤,作为幽台的屏障。 有神掌管着它,随取土随培土。 天帝命令百姓,无人敢去开挖。 只有天帝不言语,用雷用雨示意。 只有百姓知道,庆幸天帝发怒。 天帝茫茫不知晓,谁敢去告知他。 天帝发怒没规律,大地因此被震动。 让百姓预先知晓,这是役使百姓。 没有去挖这土的人,谁去取土谁去干事。 只有找出那些人,因此去惩罚他们。

赏析

这首诗以息壤为主题,借神话传说探讨了天帝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责任和惩罚的问题。诗中通过对天帝的命令、百姓的反应和最终的后果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权力运用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息壤的作用和有神掌管的情况,为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中提到天帝的命令和百姓的知晓,以及天帝的沉默和以雷雨示意,展现了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氛围。然后,诗中描述了天帝发怒的不确定性和大地所遭受的震动,暗示了这种权力的不稳定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诗中强调了找出罪魁祸首并进行惩罚的必要性,反映了对规则和秩序的维护。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邃,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引发了读者对权力、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