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天竺辩才师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天竺:位于杭州灵隐山北面的寺庙,与南天竺相对。
- 鹳鹄(guàn hú):一种大型水鸟,脖子长,身体瘦长。
- 修何行:修炼何种佛法或修行方式。
- 碧眼:形容眼睛明亮,此处可能指辩才师的慧眼。
- 清凉:佛教语,指心灵的清净和平静。
- 烦恼毒:佛教中的贪嗔痴等烦恼。
- 会(kuài)都:都市,指杭州这样的大城市。
- 白足:僧侣穿的白布袜子,象征清修。
- 长头儿:苏轼对自己的孩子戏称。
- 角颊峙犀玉:形容孩子额头高挺,脸颊如玉。
- 摩顶:佛教徒的一种礼仪,用手轻触对方头顶,表示祝福。
- 奔鹿:形容孩子的活泼好动。
- 戒律中:指遵循佛教戒律。
- 妙用谢羁束:佛法的妙用超越了形式的束缚。
- 法华:佛教经典之一,此处可能指辩才师讲解佛法。
- 佯狂:假装疯狂,此处可能指辩才师以奇特的方式说法。
翻译
南北两座寺庙相对立, 天竺山上有个老法师, 他瘦长如鹤,眼神明亮照山谷。 他的存在自带清凉气息, 能洗涤人们的烦恼和苦楚。 只要他一出现, 整个城市的男男女女都对他恭敬有加。
我的孩子,额头高昂,脸颊如玉, 四岁还不太会走路, 总让人抱着,忙坏了父母。 法师来了,轻轻摩顶, 孩子立刻兴奋地跑起来,像追逐小鹿一样。 这才明白,在戒律中, 佛法的奥妙超越了规则的束缚。
他不必说那些深奥的法华经, 只是以独特的方式传播智慧, 看似疯狂,实则深入人心。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天竺寺辩才法师的赞美和敬仰之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辩才法师的外貌和内在气质,他不仅修行高深,而且能以非传统的方式引导众生,让听者感受到佛法的清凉与解脱。通过描述孩子对法师的反应,展现了佛法对人心的感染力。整首诗语言通俗,寓教于乐,体现了苏轼的幽默感和对佛法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