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张氏园亭记

·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灵壁:今安徽灵璧县。
  • :汴河。
  • 陂(bēi):池塘。
  • 蓊(wěng)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 芡(qiàn):水生植物。
  • :泗水。
  • 跬(kuǐ)步:半步。
  • 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 杖屦(jù):手杖和鞋子。

翻译

从京城向东行,一路上河水都飘浮着浑浊的泥土,陆路扬起黄色尘土,四周是苍茫的田地,出行的人感到疲倦厌烦。总共行走八百多里,才在汴河的北岸找到灵壁张氏的园子。园子外面高大的竹子葱郁茂密且向上高耸,高大的乔木也繁密幽深。园子中借汴河剩余的水形成池塘,采用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蒲苇莲芡,有江湖的意境;椅树桐树桧树柏树,有山林的气息;奇花美草,有京城洛阳的姿态;华美的堂屋高大的房屋,有吴地蜀地的精巧。园子的幽深可以隐居,园子的富饶可以奉养自身。果蔬可以让邻里吃饱,鱼鳖竹笋可以馈赠四方的宾客。我从彭城调任去吴兴太守,从宋州乘船,三晚后到达园子下方。乘轿子敲门,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这个园子。 张家世代都有显赫的人,从他的伯父殿中君,和他的先人通判府君,开始在灵壁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修建兰皋亭来奉养他的双亲。那之后到朝廷做官,一时名声显扬,用剩余的精力,一天天地增修治理园子,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中的树木都有十人合抱那么粗,山谷坑洼隐隐显现。凡是园子里的各种事物,没有一样不令人满意的,确实可以看出花费力气很多而且时间很久。 古代的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一定要做官就会忘了自身,一定不做官就会忘了他的国君。就好像饮食,不过是适合饥饱就行了。然而士人很少能遵循这个道义、奉行这个节操。隐居的安于旧有的状况而难以出仕,出仕的拘泥于利益而忘归。于是就有违背亲人、超脱世俗的讥讽,有贪图俸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如今张氏的先人,为他的子孙所谋划考虑的深远且周全,所以在汴水、泗水之间修筑房屋种植园子,处于船车官员往来的要地,凡是每天早晚的奉养,出游宴饮的欢乐,不用去追求自然就很充足。让他的子孙打开门出去做官,那么离朝廷很近,关上门回家隐居,那么就处于山林之间。用来养身治性,践行道义追求志向,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所以他的子孙中做官的人都有奉公守法才能出众的名声,隐居的都有守节之士廉洁退让的行为。这大概是他们先人的恩泽吧。 我在彭城两年,喜爱那里的风土人情。将要离开不忍离去,而彭城的父老也没有厌烦我,将要在泗水之上买田然后在这里终老。向南眺望灵壁,鸡犬之声都能听到,裹着头巾拄着拐杖,每年按时在张氏的园子里往来,和他的子孙游玩,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赏析

这篇《灵壁张氏园亭记》生动描绘了灵壁张氏园亭的优美景致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意义。文中先细致地描写了园子里各种自然景观,通过如“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等语句展现园子的清幽美丽,资源丰富。接着讲述了张氏家族的历史与园子的建造及发展,突出其先辈的深谋远虑和用心经营。作者还探讨了“仕”与“隐”的关系问题,认为张氏祖先的安排使子孙能在出仕与退隐之间自由切换,具有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全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既写出了园亭的美妙,也蕴含了对人生选择和家族传承等深层思考,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内涵的佳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