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韩幹《牧马图》

· 苏轼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 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 四十万匹如云烟,骓駓骃骆骊骝騵。 白鱼赤兔骍皇䮧,龙颅凤颈狞且妍。 奇姿逸德隐驽顽,碧眼胡儿手足鲜。 岁时剪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 往来蹙踏生飞湍,众工舐笔和朱铅。 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 肉中画骨誇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 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拼音

译文

南山之下,汧水渭水之间,我可以想象出开元天宝那些年。 朝廷建立八坊养马,连秦川都觉得太狭隘,四十万匹骏马奔驰,似阵阵云烟。 马儿毛色各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头似龙,颈似凤,有狞恶有俊妍。 奇姿逸态,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些劣性马,跳踉嘶叫,混杂其间。 绿眼睛的胡人以善养马出名,每年剪毛刷马,精心挑选,供给天子的御马监。 天子临池观马,左右侍从美女三千,红妆在日光的照耀下分外光鲜。 楼下的玉螭口中吐出不绝的寒水,马群在水波中奔跑溅起水花似箭。 画工们把笔舐满了颜料临摹,曹霸和弟子韩幹的画技压倒群贤。 内厩的马多肉臀部肥圆,能在画肉时画出骨相,真是难上加难。 马匹戴着黄金羁白玉勒,马鞍子是罗绫绣成,它们遭到鞭打火烙已伤天全,怎比得韩幹画上的马,神骏天然。 你看,一望无际的平沙上,细草蒙蒙似绵,马儿轻逸快捷,恐后争先。 这些马真该让王良挟着鞭子赶上青天,为什么要俯首拉车,留在人间?

注释

韩幹: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南山:指秦岭,在陕西陇县南。 汧(qiān)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陕西。 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 八坊:唐时置八坊于岐、豳、泾、宁间,管理马匹,地广千里。 秦川:指陕西、甘肃东部一带。 四十万匹:开元时令王毛仲管马政,至十三年,马有四十三万。杜甫《天育骠骑图歌》有“当时四十万匹马”句。 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骃(yīn):浅黑间白的马。 骆(luò):黑鬣的白马。 骊(lí):纯黑的马。 骝(liú):黑鬣的红马。 騵(yuán):白腹的红马。 白鱼:两目似鱼目的马。 赤兔:红马。 骍(xīng):红黄色的马。 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鶾(hàn):长毛马。 奇姿:特殊的姿态;上面所说的“狞”,其实就是奇姿。 逸德:秉性纯良。 弩顽:难以驯服、质地不好的劣等马。 隐:隐藏,夹在中间。 碧眼胡儿:谓牧马人,据诗,知唐时牧马人多为长着碧蓝眼睛的少数民族的人。胡儿,西域少数民族。 鲜:鲜明,此处意为灵活。 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马人分内的事。 帝闲:内廷的马厩。《新唐书·兵志》:“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日吉良,三曰龙媒,四日驹验,五曰映骚,六曰天苑。总十有二闲为二厩,一曰祥麟,二曰凤苑,以系饲之。” 柘(zhè)袍:黄袍,此代指皇帝。 临池:谓临池学习书法。池,砚池。 三千:谓宫女之多。 螭(chī):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作为器物装饰。此指池边吐水的螭首。 蹙(cù)踏:踢,踏。 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这里是说用手舔笔。 众工:众画工。 朱铅:指绘画的颜料。 曹霸:唐著名画家,魏曹髦之后。天宝末曾奉诏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 尻脽:臀部。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句:说内厩马肥胖,难以画出骨相。韩幹画马善于表现骨相,故云。 羁(jī):马笼头。 勒:马络头。 鞭棰(chuí):用马鞭子鞭打。棰,马鞭。 烙(lào):灼,烧。 伤:伤害。 天全:不遭受任何伤害的自然状态,即本性。 平沙:广漠的沙源,此谓草原。 荒芊(qiān)绵:草原上的荒草,长得很茂盛,绵延不断。芊,茂盛。 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鸿受惊就飞得快。 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脱,逃脱。 王良:《苏轼诗集》引宋人注:“王良,赵简子时御者。”《淮南子·览冥训》说王良善御马。后引申为星名。《晋书·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挟策飞上天”出于此。策,马鞭。 辕(yuán):车前驾牲畜的直木。据《苏轼诗集》宋人注引《晋书》:“蔡漠戏王导,短辕犊车。”

在这首七言古诗中,作者以文字再现了牧马图中的事物,生动地表现了骏马的体态神情,赞美了韩幹画技高超,并借马陈述胸中的抱负,抒发不平,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章法奇绝。

赏析

题画马的诗,自从杜甫写了《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名作后,数百年间,几成绝响,到了苏轼,才继武杜甫,作了此诗及《韩幹马十四匹》等优秀作品。 苏轼这首古风,题的是《牧马图》,起首便擒题,从韩幹所处的时代及地点写起,说见了这幅图,仿佛见到了关中南山下、汧渭二水间开元、天宝年间养马的盛况。诗没有直接从图入手,故意示以迂回,便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感觉。词句又有意长短参差,中间以排比,跳荡突兀。清方东树感叹说“如生龙活虎”,纪昀对这句式也很赞赏,说:“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减。”古人论诗,认为贵在工于发端,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起手贵突兀。”并举王维“风劲角弓鸣”,杜甫“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参“送客飞鸟外”等篇,认为“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苏轼这首诗的开端也是如此,明明是题画,却对画不着一字,旁出奇兵,令人瞠目,为下吟咏铺设了广阔的余地。 由时间、地点,诗接着咏马,仍不写画而述实事。诗写道,唐玄宗时,设置八坊,养有四十万匹马,各种毛色的马都很齐全,而皇帝御厩中的马,气概更是不凡。从“八坊分屯”句至“往来蹙踏”句十二句,诗用绚丽的词藻,铺排马的神态毛色,使人应接不暇。在形容时又各有侧重,二句写颜色,二句写神态,二句写牧马人应题;余下数句,又旁及宫廷盛况,带写到马,才思横溢,喷薄而出。在句格上富有变化,写毛色的句子,《御选唐宋诗醇》指出是本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鸦鸱雕鹰雉鹄”句,清王士禛又提出是学《急就篇》句法,“由其气大,故不见其累重之迹”。这首诗全篇学杜甫,插入这两句学韩愈的诗,便在雄浑肆荡中带有了奇崛生新、硬语盘空之态。 诗写到这里,已经神旺气足,把唐玄宗时有关养马的事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下才开始入题,但仍用“众工舐笔和朱铅”作衬,引入绘画;接句写到了韩幹,但前四字“先生曹霸”还是衬,真正入题只有“弟子韩”三字而已。能在大段描写后入题,已打破了题画诗的常规;入题后仍然不急于着题,更属不易。出人意料的是,诗在匆匆轻点题后,忽然又远荡开去,转写画马之难。诗说天子马厩中的马肥而多肉,不易表现骨相,韩干却能“肉中画骨”,更见工力。同时,又用厩马装饰华美、加鞍着辔、烙上火印,失却马的神韵作反衬,正式赞叹韩幹所画“近自然”,笔力奇横。诗中真正花在写画上的只有这几句,因为衬跌得很足,所以表现得十分饱满,回观前面大段描写,又似乎句句写的是画面。因此,下文便立即进入收煞。收煞时,诗仍不肯平平,又别出一意,说画中马的神骏,应当与天马相并共提。这样一结,陡起波澜,被纪昀赞为:“到末又拖一意,变化不测。”诗的结句,又是苏轼借马陈述胸中的抱负,抒发不平。“不合作诗云‘王良挟矢飞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辕’,意以骐骥自比,讥讽执政大臣无能尽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驭者,何必折节干求进用也”(《乌台诗案》)。这意思,也与苏轼在同年所作《韩幹马十四匹》诗的结句“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相同。 苏诗多奇句奇篇,这首诗尤为突出。诗是题画,但全诗真正涉及画的只有数句,所以纪昀说:“章法奇绝。”这批语正点出了苏诗恣肆不常的本色。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