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 苏轼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覈。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格律来作诗。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除日:官员任职或解职的日子。
  • 薄宦:微薄的官职,此处指苏轼被贬谪的境遇。
  • 西:指当时苏轼被贬往西部地区。
  • 岁夕:除夕。
  • 强欢:勉强欢聚。
  • 秦烹:秦地的烹饪,此处泛指各地美食。
  • 陇馔:陇地(今甘肃)的食物。
  • 儿童岁:指幼年时光。
  • 往事:过去的经历。
  • 箭已释:比喻时间流逝如箭,瞬间过去。
  • 府卒:官府的小吏。
  • 驱傩:古代习俗,以驱赶疫鬼。
  • 矍铄:形容人精神焕发。
  • 攘磔:驱邪的动作,这里指驱赶忧虑。
  • 寒梅:冬末开放的梅花。
  • 嫩萼:花瓣的初生状态。
  • 玉蕊:梅花的花蕊。
  • 弃夏覈:夏天结束,秋季来临。
  • 膏自炙:比喻自身处境艰难,无人相助。
  • :投射,这里指理解对方心意。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方伯:一方诸侯,此处指地方长官。
  • 汧水碧:汧河的水色。
  •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此处比喻诗才的较量。

翻译

微薄的官职把我驱赶到西部,远离家乡让人不舍,但不得不接受。我正担心日后相聚遥遥无期,还没来得及忧虑即将到来的除夕。即使勉强欢聚,虽然有酒,却无法营造出热闹的气氛。各地的美食各有特色,回忆起小时候的日子,那些快乐时光已经成为了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时间飞逝,就像箭矢离弦般迅速。感慨世事变化,得到的不如失去的多。官府的小吏来驱赶疫鬼,他们的精神让我这个远客惊讶。忧虑涌上心头,哪里有什么恶魔?只是麻烦你帮我排解一下。寒梅和冻杏的嫩芽初露,仿佛麦苗一般,我攀枝凝望,期待着何时能折下它们的花朵。我不再担忧春天的美景消逝,因为转眼就是夏季的到来。人生还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在意名声呢?为何我独自感伤,就像没人帮助自己一样。你的诗安慰了我,你的深情像箭矢般穿透我的心。看到你的信,我仿佛看到你的脸庞就在眼前。如今你虽官职微小,但能辅佐地方大员,也算幸运。新凿的池塘清澈见底,汧河水碧绿宜人。我们在池边畅饮美酒,足以度过漫长的一天。只是担心我的诗才衰退,不能写出有力的作品。你的诗十天就能送到,千里之隔仿佛近在咫尺。每月你都寄来一篇诗,我的忧愁怎能相比?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弟弟苏辙任职那天收到的诗作回应,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变迁、时光流逝、亲情牵绊以及人生哲理的感慨。诗人用词生动,描绘了自己被贬后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主张及时行乐,不执着于声名。诗中的“箭已释”、“感时嗟事变”等句,寓言时间如箭,世事难料,展现出诗人的深沉思考。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