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元宫:道教宫观名。
- 寂寂:形容寂静。
- 祥烟:祥瑞的云烟。
- 灵踪:指神仙的事迹。
- 俨然:整齐的样子。
- 连枝:连理枝,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
- 华胥国:寓言中的理想国度。
- 月魄: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 紫诏:诏书,古代帝王的诏书用紫泥封口,故称。
- 师真:对有道行的师长的尊称。
- 大罗仙:指大罗天上的神仙。
翻译
宫廷大门静静地锁着祥瑞的云烟,古老的遗迹和神仙的事迹仍然整齐呈现。云彩笼罩着连理枝下正在烹煮丹药的鼎,霞光降落在生出灵泉用来灌溉丹泉的井。太阳的魂灵修炼成就了华胥国,月亮的魄气收敛成就了不夜天。那有道行的师长接到诏书归去之后,不知道谁会继续成为大罗天上的神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朝元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氛围。诗中通过对宫门、古迹、云、霞等景物的描写,展现出朝元宫的庄严与神圣。“宫门寂寂锁祥烟,古迹灵踪尚俨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沉淀。“云罩连枝烹药鼎,霞生灵井溉丹泉”充满了奇幻色彩。最后表达了对师长离去后 successors 的思考,整体意境深邃,富有道教的仙侠气息,也展现了对朝元宫相关的一种敬仰与思索之情。
谭处端
谭处端,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到,谭玉顿觉周身梳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问,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时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同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谭处端素患风痹,药石难愈。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闻重阳至山东,扶杖往求治疗之法,重阳扃户不纳,乃坚守终夕,门忽自开,重阳以为「仙缘」得契,召之同衾而寝,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终身侍之。祖庭葬师之后,与刘处玄离陕至洛,出入红街紫陌,花林酒阵之中,对境炼心,直至对境无心。 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 据《金莲正宗记》﹕“曾过招提,就禅师处乞残食。禅师大怒,以拳殴之,击折两齿,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欲为之争,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动心,由是名满京洛。” 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 谭处端有《水云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 1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