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拼音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不一定真实。善良的人不一定巧说,巧说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辩:巧辩、能说会道。
博:广博、渊博。
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既以为人己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赏析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信言不美:真实的话往往不华丽,信(xìn)实话。
- 美言不信:华丽的言辞不一定可信,美(měi)言。
- 善者不辩:真正善良的人不争辩,善(shàn)良。
- 辩者不善: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善良,辩(biàn)论。
- 知者不博:智慧的人不追求广博,知(zhì)识渊博。
- 博者不知:知识广博的人可能不了解深入的东西,博(bó)学。
- 圣人不积:圣人不积攒财物,积(jī)累。
- 既以为人,己愈有:他们把东西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既(jì)然。
- 既以与人,己愈多:因为分享,自己的东西更多,与(yǔ)人。
翻译
诚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往往不可信。真正的好人不善于争论,而善于辩论的人未必是善人。智慧的人并不追求广博的知识,知识广博的人可能反而缺乏深度。圣人不会囤积财物,他们给予他人,自己的财富反而更多。自然的法则就是利益众生而不加害,圣人的行为准则则是去帮助他人而不争夺。
赏析
本章老子阐述了一种道德和智慧的至高境界。他认为,真正的美德在于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装饰,智慧在于深度而非表面的广博。圣人懂得无私奉献,这种行为反而使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因为他们通过分享得到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同时,老子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和谐相处的原则,主张不争不斗,这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