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墨家学派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子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子又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姑且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夷子是墨家的信徒,墨家办丧事,以薄葬为原则;夷子想拿这个来改变天下的风俗,难道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贵,但夷子埋葬他的父母却是很丰厚的,那么他是以自己所鄙薄的来侍奉父母了。”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意思就是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不过实行起来是从父母亲开始的。”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的以为一个人爱自己的兄弟的儿子同他爱邻居家的婴儿是一样的吗?那句话只是打个比方嘛。婴儿在地上爬,快要掉到井里去了,那不是婴儿的罪过;老百姓犯了错误,也不是他的罪过。‘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爱没有亲疏厚薄之别。而且天生养万物,使万物只有一个根源,而夷子却有两个根源。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亲尸体的人。父母死了,就把尸体抛到山沟里。过些时候他路过那里,狐狸正吃着尸体,成群的苍蝇蚊子正叮咬着尸体。他的额上出了汗,只敢斜视而不敢正视了。出汗呢,不是出给别人看的,是心里的悲痛流露在脸上。大概他会回去取来簸箕、铁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了尸体就对了。那么,孝子、仁人掩埋父母亲的尸体,也就必然有他(讲究方式的)道理啊。”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夷子。夷子怅然若失,过了一会儿,说:“他教我懂得道理了。”
赏析
儒墨两家,当时均为显学,但其学问,却多有不同。本章涉及两大问题: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主张兼爱;在父母丧事问题上,儒家多主厚葬,而墨家主张从俭。夷子是墨家之徒,孟子是儒家之徒,二人通过孟门弟子徐子,展开了对学理的讨论。
平心而论,儒家推己及人之说,比墨家兼爱之说更近人情,但儒家的厚葬主张却没有墨家的薄葬主张有说服力。孟子反驳夷子时,先把墨家的薄葬主张加以夸大,与上古的“野葬”相提并论,以此论证自家厚葬为正确,这种作法未必值得称道。
“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墨者:指墨家学派的人。
- 夷之:人名。
- 徐辟:人名。
-
虆(léi):土筐。
-
梩(sì):挖土的工具。
-
泚(cǐ):出汗的样子。
翻译
墨家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相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之不必来了!”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姑且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夷之是墨家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以薄葬为原则的。夷之想拿这个来改变天下的风俗,难道他会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贵吗?然而夷之却厚葬他的父母,那是用他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徐辟把这些话告诉给夷之。夷之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对待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爱没有差别等级,只是从父母开始施行罢了。”徐辟把这些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夷之真的以为一个人爱他兄长的儿子同爱他邻居的婴儿是一样的吗?他抓住了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快要掉进井里去,那不是婴儿的过错。并且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根源,而夷之却认为有两个根源。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安葬自己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抛弃在山沟 里。过些日子经过那里,看见狐狸在撕食,苍蝇蚊子在叮咬。那人的额头就出汗了,斜着眼看都不敢正视。这汗呀,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在脸上表现出来。大概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如果掩埋尸体真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死去的父母,也必然是有道理的。”徐辟把这些话告诉给夷之。夷之茫然若失,过了一会儿,说:“我懂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孟子与墨家夷之之间关于丧葬观念及爱的等差等问题的辩论。孟子通过批判夷之厚葬其亲却主张薄葬的矛盾,指出夷之在观念上的混淆。同时,针对夷之对儒家“若保赤子”言论的误解,孟子以生动的例子来阐明爱有等差的道理。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善于辩论、逻辑严密的特点,展现了儒墨两家在一些重要观念上的分歧和争论,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活跃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