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墨者:指墨家学派的人。
- 夷之:人名。
- 徐辟:人名。
- 虆(léi):土筐。
- 梩(sì):挖土的工具。
- 泚(cǐ):出汗的样子。
翻译
墨家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相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之不必来了!”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姑且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夷之是墨家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以薄葬为原则的。夷之想拿这个来改变天下的风俗,难道他会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贵吗?然而夷之却厚葬他的父母,那是用他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徐辟把这些话告诉给夷之。夷之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对待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爱没有差别等级,只是从父母开始施行罢了。”徐辟把这些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夷之真的以为一个人爱他兄长的儿子同爱他邻居的婴儿是一样的吗?他抓住了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快要掉进井里去,那不是婴儿的过错。并且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根源,而夷之却认为有两个根源。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安葬自己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抛弃在山沟 里。过些日子经过那里,看见狐狸在撕食,苍蝇蚊子在叮咬。那人的额头就出汗了,斜着眼看都不敢正视。这汗呀,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在脸上表现出来。大概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如果掩埋尸体真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死去的父母,也必然是有道理的。”徐辟把这些话告诉给夷之。夷之茫然若失,过了一会儿,说:“我懂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孟子与墨家夷之之间关于丧葬观念及爱的等差等问题的辩论。孟子通过批判夷之厚葬其亲却主张薄葬的矛盾,指出夷之在观念上的混淆。同时,针对夷之对儒家“若保赤子”言论的误解,孟子以生动的例子来阐明爱有等差的道理。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善于辩论、逻辑严密的特点,展现了儒墨两家在一些重要观念上的分歧和争论,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活跃和多元。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