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淳于髡(kūn):人名。
- 名实:名声与实际。
- 三卿:古代的官职。
- 伯夷:古代贤人。
- 伊尹:古代贤人。
- 柳下惠:古代贤人。
- 鲁缪(mù)公:鲁国国君。
- 公仪子:即公仪休。
- 子柳、子思:均为人名。
- 秦穆公:秦国国君。
- 王豹:人名。
- 淇:地名。
- 河西:地区名。
- 绵驹:人名。
- 高唐:地名。
- 华周、杞梁:人名。
- 燔(fán)肉:祭祀用的熟肉。
- 税(tuō)冕:脱下礼帽。
翻译
淳于髡说:“把名声和实际放在前面的,是为了济世救民;把名声和实际放在后面的,是为了独善其身。先生您处于齐国的三卿之中,有关名声和实际的事没有施加于齐国上下就离去了,仁人难道原本就是这样的吗?”孟子说:“处在卑下的地位,不拿自己贤人的品行去侍奉不贤的君主,这是伯夷;五次去汤那里,五次去桀那里,这是伊尹;不厌恶污浊的君主,不推辞小的官职,这是柳下惠。这三个人走的道路不同,但趋向是一样的。一样在哪里呢?就是仁义。君子也只是做到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走相同的道路呢?”淳于髡说:“在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政,子柳、子思做臣子,可是鲁国的疆土被侵削得更加厉害了。像这样的话,贤人对于国家没有益处啊!”孟子说:“虞国不任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不任用贤人就会灭亡,哪里还能只是被侵削呢?”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居住在淇水边,而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居住在高唐,而齐国西部的人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非常善于痛哭她们的丈夫,因而改变了一国的风俗。内心有什么一定会表现在外面。做某件事情而没有效果的,我还不曾见到过。所以说现在是没有贤人的,如果有贤人,那我一定能认识他。”孟子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不被任用,随后去祭祀,祭祀用的熟肉也没有送来,就不脱帽地离开了。不了解孔子的人认为他是为了那祭祀的熟肉,了解孔子的人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无礼。但孔子是想以微小的罪行离开,不愿意随便地离去。君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是不能理解的。”
赏析
这段对话主要围绕着对贤人和他们行为的探讨。淳于髡质疑孟子在齐国的作为,而孟子通过列举伯夷、伊尹、柳下惠等贤人的不同处世方式,表明虽然道路不同但都秉持着仁义之心。双方还就贤者对国家的影响进行争论,孟子强调了任用贤者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孔子的事例,说明君子的行为和意图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这体现了对不同的人生选择和道德追求的思考,以及对贤人在社会中作用的深入探讨,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仁义道德和治国理政的不同观点和争论。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