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我的本心之中了。反省自身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勉励自己依从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赏析
本章实际上论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积极的说法。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说法,也就是“恕”,可见“恕”也是“仁”。
孟子的“诚恕”的观点,与孔子的“仁恕”的观点是相通的。孟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我的本心之中,也就是良知。所谓凭良心行事,便能胸怀坦荡,无所牵挂。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特殊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反省自己做到真诚,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对于自我修养和仁德追求的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强调了人自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和内在的价值。“反身而诚”指的是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达到真诚的境界,真诚能带来巨大的快乐。“强恕而行”即勉力去推行恕道,恕道是与他人相处、实现仁德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离仁德更近。这段话表达了通过自我省察和践行恕道来达到道德提升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