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四节

· 孟子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昔。” 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乐正子跟随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前来见孟子。孟子说:“你也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个话?” 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说:“前天来的。” 孟子说:“前天!那么我这么说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刚来的时候)住处还没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处安定了,然后再求见长辈吗?” 乐正子说:“我有错。”

注释

子敖:王驩的字,齐王宠臣。(参见卷四第六章。) 昔者:昨天。 舍馆:住宿的馆驿。 克:乐正子名。

赏析

鲁国的乐正子是孟子的学生,他跟着齐国的王子敖来到齐国,孟子本来就有些不高兴。因为王子敖是齐王的宠臣,为孟子所不齿之人。乐正子找到馆驿之后,才去看望孟子。所以孟子就责怪乐正子看望长者太晚了。而乐正子本好善笃信之人,欣然认错。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者,还要交往慎重,不乱结交人。 “王驩,孟子所不与言者,则其人可知矣。乐正子乃从之行,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者焉。故孟子姑以此责之。”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