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五节

· 孟子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恶。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他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哪里能隐藏得住!”

注释

存:考察。眸子:瞳仁。 瞭(liǎo):明亮。 眊(mào):暗昧不明。 廋(sōu):隐藏,藏匿。

赏析

观察人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眼睛。 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一个人的善恶邪正往往都从眼神中流露出来,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盖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 “廋,匿也。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