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节

· 孟子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打了胜仗。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占领燕国,有人劝我不要占领。万乘的大国去打另一万乘的大国,五十天就拿了下来,单单依靠人力是不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不占领的话,上天一定会降下祸灾的,你说说占领下来会怎样呢?” 呢?” 孟子回答说:“占领之后如果燕国的老百姓高兴,就占领它。古代有人这样做,周武王就是。占领之后如果燕国老百姓不高兴,就别占领。古代也有人这样做,周文王就是这样。万乘的大国去攻打万乘的大国,老百姓提着篮子带着水壶把食物和水放在路边去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为了避免水深火热的处境呀。如果水更深了,火更热了,老百姓也就只能指望别人来营救了。”

注释

武王是也:指周武王占领殷地,诛纣王而享有天下。 文王是也:据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臣服于商。 箪(dān):盛食物的竹器。 水火:比喻害民的虐政。 运:回转。

赏析

齐宣王五年,燕王哙把国君之位让给相国子之,燕人不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趁机派兵打败了燕国。虽然同为有上万辆战车的大国,但齐国仅用短短五十天的时间,便打败了燕国。齐王认为这是天意,有了占领燕国的想法,想问问孟子可以不可以。 孟子认为,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齐国取胜,是因为客观上顺应了燕民之心。孟子正反举例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说打败纣王的周武王,是因为老百姓高兴才占领了商纣的领地。打败而不占领的,单看看服侍殷商时的周文王就好了。那么可想而知,齐国攻打燕国,燕国百姓之所以用酒饭来迎接齐军,只不过是想逃避水深火热的苦日子罢了。如果齐军打败以后,让燕国百姓,生活得日子更苦,燕民就会不高兴,齐国军队被赶出燕国也是迟早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获得民心,才是谈占领一个国家,改变一个朝代的关键所在。 可见,孟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 “按:《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 “商纣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纣而有天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万乘(shèng)之国:乘,车辆。万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
  • 五旬:五十天。
  • 箪(dān)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盛着浆汤。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翻译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上天一定会降下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而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样做过,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吞并燕国而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代也有人这样做过,周文王就是这样。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百姓们用箪装着食物,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日子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那不过是换个主子,他们的苦难日子还是一样罢了。”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占领另一国家,关键在于当地百姓的态度。如果占领能让百姓脱离苦难,得到幸福,那么这样的占领是可以的;反之,如果占领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那么就不应该进行占领。文中以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为例,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同时,孟子通过“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的描述,生动地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暴政的反抗,警示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否则将失去民心。这段对话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