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一节

· 孟子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王者的(采集民间歌谣的)事迹泯灭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后,《春秋》出现了。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孔子说:‘扬善抑恶的大义,我在《春秋》上便借用了。’

注释

王者之迹熄:指平王东迁,周王朝的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 《乘(shèng)》《梼杌(táo wù)》《春秋》:春秋各国史书通名为“春秋”,《乘》《梼杌》分别是晋国和楚国史书的别名。鲁之《春秋》,也是鲁国当日的史书,为孔子编订《春秋》之所本。 义:善善恶恶,暗寓褒贬。

赏析

本章论史。 《春秋》为史,《诗经》也是史,当时的确文史不分家。《诗经》之前,当也有史,曰口传之史,神话之类即是。孔子编订《春秋》,则灌注了儒家扬善抑恶的大义,使其成为儒家经典。 “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春秋,鲁史记之名。孔子因而笔削之。始于鲁隐公之元年,实平王之四十九年也。” “此又承上章历叙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jì)车轮碾过的痕迹,这里指的是古代圣王的政教措施。 :(xī)灭,这里指的是消失、终止。 :指的是《诗经》中的各国的风、雅、颂,是古代采诗官收集整理的作品,这里泛指古代的诗歌。 春秋:这里指的是各国的编年史书,而非孔子所作的《春秋》。 :(shèng)记载晋国史事的史书。 梼杌:(táo wù)记载楚国史事的史书。

翻译

孟子说:“圣王的政教措施消失了,诗歌也就没有了。诗歌没有了,然后各国的史书就出现了。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它们在内容上是一样的。所记载的事情都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文字都是史官记录的。孔子说:‘各国史书的义理,我私自取用了。’ ”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看法。他认为圣王的政教措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圣王的政教措施消失后,诗歌这种文化形式也随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国的史书。这里提到的晋、楚、鲁三国的史书,虽然内容上都以齐桓公、晋文公等的事迹为主,文字上都是史官的记录,但孔子认为这些史书中蕴含的义理是有价值的,他从中汲取了有益的部分。这段论述反映了孟子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强调了义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